首页> 中文学位 >单侧椎板开窗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评价
【6h】

单侧椎板开窗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围手术期处理

1.3 影像学评价

1.4 脊髓神经损伤评价

1.5 手术相关并发症统计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围手术期数据

2.2 影像学资料评价结果

2.3神经损伤恢复情况

2.4手术相关并发症统计

2.5典型病例:

3.讨论

3.1 LSC对伤椎愈合的解剖学意义及指导术式选择

3.2椎管减压与后柱骨性结构的保留

3.3后入路联合经椎管前壁伤椎前中柱重建疗效分析

3.4伤椎骨缺损愈合的三维重建应用可行性

4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处理及随访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伤椎爆裂类型、荷载分享等级(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评分、邻近解剖结构破坏程度、固定与植骨术等与伤椎愈合的相关性,旨在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选择、疗效随访提供参考指标。
  方法: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共纳入胸腰椎爆裂骨折(Denis A/B型)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41.21±12.37岁,伤椎包括T12(4例)、L1(18例)、L2(9例)、L3(7例),平均随访时间(27.26±8.47)个月;De nis爆裂骨折分型:A型24例、B型14例;收集整理病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伤椎爆裂类型、LSC评分、邻近椎管解剖结构破坏程度、植骨术等对伤椎愈合的影响;1)比较术前、术后、术后三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椎管通畅率(α)、伤椎前缘高度比(H)、前后缘高度比(BI)、矢状面cobb角(CA)、伤椎楔变角(VWA);2)基于Mimics平台评价部分病例伤椎植骨区三维重建的愈合转归;3)分析中枢或和外周神经功能情况(ASIA分级)、并发症发生等。
  结果:
  影像学评价参数:
  1)LSC评分:5~8分、平均7.06±0.87分;
  2)术前、末次随访椎管通畅率((56.66±13.07)%、(92.47±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伤椎楔变角,术前与术后及各阶段随访比较,均有差异(p<0.05);
  3)术后与术后三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伤椎楔变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
  4)术后与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楔变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
  5)术后三个月与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楔变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
  伤椎内部三维重建:术后1例,植骨体积3477.76mm3;末次随访8例,同一伤椎愈合区域上位层面CT值普遍低于下位层。神经损伤恢复,除1例A级患者,均有一级以上好转。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加重及感染,3例矢状位Cobb角丢失>10°,1例断棒。
  结论:
  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经椎管前壁椎体植骨成形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De nis A/B型)的疗效良好,针对荷载分享高分值病例,本术式可作为选择参考;基于MIMICS平台伤椎内部三维重建可客观评价伤椎骨折影像学转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