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权力变迁中的“苗”——基于渝东南一个民族杂居村落的田野调查
【6h】

权力变迁中的“苗”——基于渝东南一个民族杂居村落的田野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四节 理论资源与思路设定

第五节 概念界定与框架、章节设计

第二章 田野点概要

第一节 渝东南的M村

第二节 学术场域的M村

第三节 田野经历简述

小结

第三章 传统时期的权力生产与“苗”认同维系(1914——1950)

第一节 外部环境及其影响

第二节 族群内部的权力场

第三节 族群互动

第四节 权力的文化网络与“苗”认同的维系

小结

第四章 总体性社会中的“苗”与权力博弈(1950——1982)

第一节 两种分类

第二节 “苗”内部的国家权力

第三节 族群或民族互动

第四节 遮蔽与表达:阶级与民族分类下的“苗”

小结

第五章 “苗”与权力剧场:新时期自治话语下的村落政治(1983——2016)

第一节 自治与权力的偏正结构

第二节 权威性自治与营利型经纪

第三节 精英互动与权力的再生产

第四节 权力舞台的苗文化剧

小结

第六章 权力与发展之道:M村的苗族特色旅游事业(2005——2016)

第一节 旅游旗帜竖起来了

第二节 旧节新过的四月八

第三节 苗绣产业

第四节 权力运作、悬吊治理与自利性双向依赖

小结

第七章 权力与日常生活:社会变迁中的个人、家庭、村落与民族(1983——2016)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苗”——苗族本位的视角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苗”——民族互动的视角

第三节 民族团结示范村与核心家庭原子化

第四节 双向流动与文化教化权力的离散

小结

第八章 知识、权力与流动空间:现代化变迁中的双语教学及乡村教育(1951——2016)

第一节 知识与权力:村民族小学发展历程

第二节 苗语课的开设过程及双语教学现状

第三节 流动空间:从双语教学的尴尬处引申出去

第四节 知识传承与权力博弈:乡村教育省思

小结

第九章 “苗”与权力变迁:M村田野经验的启示

第一节 权力作为一种视角

第二节 何为“苗”?——一个跨越百年的追问

第三节 如何谈论认同?——一次着眼于当下的诘难

第四节 个体主义、后塑时代与民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访谈对象简介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苗”是一种称谓,它指代一群人以及这群人所共享的文化符号。作为族称的“苗”不会变化,但它指代的人以及文化、符号却时刻处在变化之中。因此,特定的时空场域中,“苗”具体被谁代表、被哪些文化符号要素彰显并不确定。也因此,“苗”与权力发生了关系。本文将渝东南的M村视作一个社区透视单位,以族群理论、社会转型论和乡村治理研究理论为关照,采用民族志的架构以及历时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置身特殊“血缘—地缘”网络中的M村的权力运作及变迁的考察和论述,展现“苗”的表达、实践的变化过程,从而揭示“苗”与权力的复杂的互构关系。
  论文认为,民国时期,“苗”是种地方性分类,社区权力提供了两种规训:如何成为一个苗民以及苗民们如何与当地的汉民互动。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话语与民族话语接连入村,国家意识形态重塑了“苗”,苗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被激发,但国家权力策划并实施的一系列针对乡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却严重地搅乱了既有族群知识的完整体系。改革开放后,苗民们普遍外出打工,处于边缘化的苗族客观特征愈加碎片化。政府部门及学术系统的关怀助益了苗民民族认同的客观主观化过程,但群体内部的主观客观化能力较弱,核心家庭原子化正将“民族”、“宗族”等群体分类模式一步步推至虚化的位置。民族话语引导下,村落权力精英与政府、研究机构、媒体等组成的现代知识权力体系的权威代表协作,共铸了整个直辖市内M村作为苗族的身份正当性和典型性。当权力运作出的新的苗族文化、符号遮盖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之时,“苗”出现了分离。大部分苗民并不能参与到这种嫁接式的文化符号的展演中,也未从中获益。因此,民族话语或多或少地显露了“经纪”的属性。M村可以将“苗”树为旗帜,但政府权力更应该关注的是每一位村民的福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