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研究
【6h】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方法学及其正常参数值的建立

对象和方法

结果

研究二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参数值的建立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在三叉神经痛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脑干三叉诱发电位在三叉神经痛中的研究进展

附表一中英文索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建立及优化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rain stem trigeminal evoked potentials,BTEP)的临床检测方法及BTEP的正常参考值,并以此为基础评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BTEP变化及其与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相关性。
  方法:以兰大二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间行BTEP监测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25例、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50例、舌咽祌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5例。首先将51例HFS和4例GPN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30例)和徒手组(25例),分别刺激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检测并对比两种穿刺方法BTEP的出图率。同时测量BTEP W1、W2、W3的潜伏期及W2、W3的波幅,建立正常参考值。随后分别对25例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的PTN患者,记录其术前、术后患侧和健侧的BTEP指标并予以对比,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导航组和徒手组在眶上神经BTEP的引出率均较低(50%vs18%),但导航组引出率明显较高(χ2=12.20,P<0.05),眶下神经BTEP的引出率高且稳定(96.7%vs88%),且应用导航后引出率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显著性(χ2=3.04,P>0.05),刺激颏神经后BTEP的引出率更低(16.7%vs8%),即使应用导航后也未见提高(χ2=1.84,P>0.05)。对25例PTN的研究结果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BTEP的W2、W3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形消失,与健侧BTEP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TEP的变化与术后患者症状一致,术后23例病人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恢复,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无面部麻木,2例病人术后W2、W3波形未恢复,术后虽然面部疼痛症状消失,但出现面部麻木。
  结论:刺激眶下神经,刺激强度在1mA~5mA时,出图率高,且波形稳定。BTEP正常参考值的的建立,可进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MVD后BTEP的W2、W3波的显著改善,支持血管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学说;BTEP有助于判断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有无异常,可用于指导手术避免神经损伤,评估减压是否充分,同时可对预后作出评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