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6h】

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书签】新建书签

Abstract

目 录

展开▼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绝经前子宫内膜癌(EC)病人的一般信息及其临床相关资料,探讨绝经前EC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点,以此发现那些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而被我们忽视的病人,从而进一步提高绝经前EC的早诊断及早治率。 方法: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确诊为EC的病人行手术治疗,且进一步行术后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分析的208例病人,依据病人是否绝经,分为绝经前组88例(病例组)与绝经后组120例(对照组),进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及其免疫组化特点,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贡献微薄之力。 结果:1.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绝经前EC患者占EC的42%(88/208),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子宫肌瘤及卵巢良性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相比,阴道大量出血及合并肥胖、不孕不育、子宫腺肌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患者在肿瘤标志物CA199、CA724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A1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相比,在肿瘤分期为IA期、IB期的患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相比,其前者在肿瘤类型方面,子宫内膜样腺癌占据最重要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相比,其免疫组化的ER、PR阳性率、PR阴性及ER、PR均阳性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绝经前EC的发生与阴道大量出血及合并肥胖、不孕不育、子宫腺肌症等临床症状有密切的关系。 2.绝经前组患者的肿瘤分期大多为IA、IB期,由于分期较早,相对绝经后组治疗效果好,生存期长。 3.绝经前组的肿瘤类型近全部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且多为高分化,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效果较好。 4.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主要的免疫组化指标ER、PR的阳性率均有统计学意义,这样就为术后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持。

著录项

  • 作者

    聂影;

  •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

  • 授予单位 兰州大学;
  • 学科 妇产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晓慧;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绝经; 子宫内膜癌; 临床; 病理; 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