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
【6h】

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海区特征及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站位设置与采样

第二节 海区概况及调查期间的水文特征

第三节 分析方法

第三章 叶绿素α与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及粒级结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叶绿素α与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及粒级结构

第三节 初级生产力的控制机制初探

本章小结

附图

第四章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动力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三节 微微型浮游植物组成结构变化及其受控机制

第四节 自养类群与异养细菌的关系

第五节 微微型浮游生物周日变化及其调控机制

本章小结

附图

第五章 亚表层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初探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与SCM相关的描述参数及其变化趋势

第三节 亚表层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初探

本章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2000年7月,样品采自珠江口到东沙岛西南部海域的一个断面,并增加台湾浅滩上升流站位一个,主要分析了叶绿素α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与时空分布、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碳生物量及类群组成的垂向结构,并探讨了该海区亚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的形成机制.用流式细胞仪与荧光显微镜技术分析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原绿球藻、真核类群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并进行了碳生物量的估算.探讨SCM形成机制的结果如下:南海北部SCM的形成与温跃层及营养跃层的存在密切相关,但该深度处的营养盐浓度与叶绿素α的浓度大小没有直接的相关,从而推测营养盐通量可能对SCM的强度(或叶绿素α浓度)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SCM的形成还归因于水层特定的浮游植物类群组成(微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其中尤以PRO与PEUK最为明显)及其它们的光适应性和特殊的营养动力学机制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