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台湾“宪改模式”研究
【6h】

台湾“宪改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词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

第二节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第二章 “"制宪”抑或“修宪”--“宪法变迁”途径的选择

第一节 “第三波”民主化国家的宪改经验

第二节台湾的“宪改模式”选择

第三章 台湾“宪政改革”的方式及其政治功能

第一节台湾“宪政改革”的具体方式

第二节台湾“宪改”模式的政治功能

第四章 台湾“宪改模式”成因的政治解析

第一节转型政治对台湾“宪改”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外部因素对台湾“宪改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台湾“宪改模式”的检讨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一、研究问题和意义 宪法作为规定国家政治体制以及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大法,稳定性是其追求的重要形式价值之一。然而,正是宪法的稳定性,促成了其保守性倾向,在转型社会中,这种倾向尤为突出。一方面所有的政治改革必须在宪法规定的秩序框架内进行;另一方面,作为旧秩序象征的宪法也势必成为改革的对象,宪政改革成为政治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台湾的“宪改”经验中除了“宪制”内容的改变,“宪改模式”的选择也相当重要。本文即以台湾“宪改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容、特点及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台湾“宪改模式”的功能及影响。 二、主要观点和结论本文在宪法学理论及政治学理论基础上,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及亨廷顿的民主化研究模型,对台湾“宪改模式”的内容、政治功能和成因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在国民党主导的“宪改”时期,台湾“宪改”形成了渐进式“修宪”,并以体制外会议政党协商、“国大”垄断“修宪”、“修宪”内容以政治为主兼预告性质、“增修条文”体例等为具体的承接方式。在台湾“宪改政治”中发挥着政治稳定、政治协商、议题设置、政治控制以及增强政权合法性等政治功能。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宪改”则出现了“制宪/修宪相对化”的趋势。形塑台湾“宪改模式”的因素可分为岛内、岛外两类。岛内转型政治生态主要取决于民主化过程中的威权政权的相关特点及岛内政治力量的互动。岛外则主要有大陆和美国的影响。 三、文章基本结构第一章,导论,说明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介绍本文运用的相关理论及分析概念,并简要总结了与选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首先通过对“第三波”民主化国家宪改经验的总结,概括出四种“宪改”模式。其次,简要回顾台湾十几年来的“宪改经验”,并与“第三波”民主化国家相对照,分析台湾的“宪改模式”为渐进式“修宪”。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宪改”则出现“制宪/修宪相对化”趋势。 第三章,主要分析台湾“宪改”的具体承接途径及其政治功能。 第四章,主要运用亨廷顿研究“第三波民主化”的分析框架,论述台湾“宪改模式”的政治成因。指出威权政权合法性、意识形态以及岛内政治力量斗争对台湾“宪改模式”的形塑。此外,大陆因素和美国因素也对台湾“宪改”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五章,指出民进党执政时期台湾“宪改模式”的新趋势,即“制宪/修宪相对化”。并进一步分析其理论基础,描述台湾“宪改模式”的复杂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