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NO分子及Hg、Cu离子光学分子传感器的设计研究初探
【6h】

NO分子及Hg、Cu离子光学分子传感器的设计研究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NO分子及Hg2+、Cu2+离子光学分子传感器的研究时展

第一节光学分子传感器简介

1.1.1光学分子传感器的概述

1.1.2光学分子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一氧化氮荧光分子传感的研究进展

1.2.1引言

1.2.2 NO分子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Hg2+、Cu2+离子光学分子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1引言

1.3.2基于金属-配体络合作用的Hg2+、Cu2+光学分子传感

1.3.3基于不可逆化学反应的Hg2+、Cu2+光学传感分子

第四节论文设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罗丹明B内酰邻苯二胺化合物对NO的识别与传感

第一节传感分子设计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传感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2.2.1仪器

2.2.2试剂

2.2.3传感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2.2.4一氧化氮载体NOC13的制备及其标准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实验方法

2.3.2结果与讨论

2.3.3机理探讨

2.3.4系列对照物实验

2.3.5结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罗丹眼B内酰邻苯二胺化合物对NO2-的检测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实验方法

3.2.2结果与讨论

3.3.3结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基于共振能量转移的汞离子比率荧光识别与传感

第一节传感分子的设计思路

第二节传感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4.2.1仪器

4.2.2试剂

4.2.3传感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第三节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实验方法

4.3.2结果与讨论

4.3.3机理探讨

4.3.4结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基于催化水解机制的Hg2+、Cu2+的荧光识别与传感

第一节传感分子设计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传感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5.2.1仪器

5.2.2试剂

5.2.3传感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第三节丹磺酰肼对汞离子荧光的识别和传感

5.3.1实验方法

5.3.2结果与讨论

5.3.3机理探讨

5.3.4结论

第四节丹磺酰肼基硫脲类化合生物对铜离子的荧光识射和传感

5.4.1实验方法

5.4.2结果与讨论

5.4.3机理探讨

5.4.4结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其它体系的探索

硕士阶段发表或交流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将分子识别转化为高灵敏、易检测的光学信号的光学分子传感器是“分子识别”研究在分析科学新的发展需求下的一种应用形式。由于它在环境或生物微观系统的组织和结构探索方面的重要应用及其独特的优点,已成为目前国际前沿性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基于不可逆特异性化学反应的光学分子传感器,因其识别传感的专一性和较好的灵敏度而备受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一些特异性化学反应成功地设计了一系列光学分子传感器。本论文共分六章,分别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了光学分子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重点介绍了一氧化氮以及汞离子、铜离子的光学分子传感器研究进展;最后,在对文献分析总结和本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设想。 第二章,研究了一种基于罗丹明B内酰胺螺坏开环机制的新颖的一氧化氮比色/荧光分子传感器。根据一氧化氮与邻苯二胺反应生成苯并三唑这一特异性化学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罗丹明B螺环内酰胺类化合物并研究了它们对一氧化氮的识别和传感性能。传感分子罗丹明B内酰邻苯二胺由于其与一氧化氮反应的专一性而对一氧化氮的识别呈现很好的选择性和高的灵敏度。 第三章,基于该罗丹明B螺环内酰胺化合物,研究了其对亚硝酸根的检测性能。由于亚硝酸根与邻苯二胺类衍生物在酸性条件下也能发生与一氧化氮类似的特异性化学反应,因此该传感分子也实现了对亚硝酸根离子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比色和荧光传感。 第四章,设计、合成了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汞离子比率荧光分子传感器。该传感分子可以实现对汞离子由黄色到红色的比色传感和荧光比率法增强传感,而且该传感过程不受Fe3+,CO2+,Ni2+,Cr3+,Zn2+,Pb2+,Cd2+,Ca2+,Mg2+,Ba2+ Mn2+.等金属离子的干扰。同时,在1.0-10.0×10-6mol/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检测限可达5×10-8 mol/L。 第五章,基于金属离子对化合物的催化水解作用分别设计、合成了两种丹磺酰肼类衍生物,考察了丹磺酰肼和合成衍生物对汞离子和铜离子的传感性能。由于金属离子对化合物的催化水解作用的特异性,丹磺酰肼和设计合成的硫脲类衍生物分别对汞离子和铜离子呈现良好的选择性和较好的灵敏度。 第六章对研究工作中其它体系的探索做了一个总结和归纳,以期有益于该领域的后继工作者的研究工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