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闽南-台湾浅滩鱼类绦虫的种类调查、季节动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6h】

闽南-台湾浅滩鱼类绦虫的种类调查、季节动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I部分闽南-台湾浅滩鱼类绦虫种类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调查结果

二.虫种描述

二.虫种描述1.两叶目(Kiphyllidea man Beneden in Carus,1863)(按Schmidt et al.,1986)

二.虫种描述2.锥吻目(Trypanorhyncha Diesing,1863)(按Yamaguti,1959)

二.虫种描述3.盘首目(Lecanicephalidea Wardle and McLeod,1952)(按Schmidt et al.,1986)

二.虫种描述4.四叶目(Tetraphyllieda Carus,1863)(按Schmedt et al.,1986)

讨论

第II部分闽南-台湾浅滩鱼类绦虫感染的季节动态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三. 讨论

第III部分 闽南-台湾浅滩鱼类绦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标本的采集

2.DNA提取,PCR扩增以及测序

3.DNA序列数据的处理及系统进化树的重建

二.结果与分析

1.序列比对

2.基于16S rRNA基因的绦虫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

3.基于18S rRNA基因的盘首目绦虫的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

三.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4年10月到2006年10月,对厦门、东山等闽南.台湾浅滩海域进行鱼类寄生绦虫调查,并对两个新近命名种的感染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 本次调查共检查鱼类88种456条,其中有绦虫检出的鱼类12种。有绦虫成虫寄生的宿主,除刺鲳外,全部为软骨鱼类。调查共获得海洋鱼类绦虫27种,分属于5目11科17属。其中能够鉴定到属的有24种,鉴定到种的有14种。在这24种中,包括了5个新种、10个未定种以及2个国内首次报道种(长颈棘头绦虫和日本前孔绦虫)。尤其是两叶目三个种在国内的首次报道,填补了我国绦虫资源中没有两叶目绦虫的空白,为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资料。 本文选取了调查结果中的10种绦虫进行描述,其中包括5个新种,3个未定种和2个国内首次报道种: 1. 长颈棘头绦虫(Echinobothrium longicolle Southwell,1925) 2. 尖嘴缸棘头绦虫新种(Echinobothrium zugeimensis n.sp.) 3. 中华巨叶绦虫新种(Macrobothridium sinensis n.sp.) 4. 羽槽绦虫未定种(Pterobothrium sp.) 5. 日本前孔绦虫(Anteropora japonica Yamaguti,1934) 6. 厦门约克绦虫新种(Yorkeria xiamenensis n.sp.) 7. 微小瘤槽绦虫新种(Oncoboththrium parva n.sp.) 8. 腕槽绦虫属未定种(Carpobothrium sp.) 9. 阶室绦虫属未定种(Scalithrium sp.) 10.微小扇槽绦虫新种(Flabellobothrium parva .g.n.sp.)寄生于中华团扇鳐的中华巨叶绦虫新种和团扇鳐对耳槽绦虫的季节感染动态表明,两种绦虫的月感染率变化呈现互补现象,即两个虫种同时出现的几率比较小,推断这两个虫种在中华团扇鳐肠道空间内可能存在竞争现象;两种绦虫的月感染强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感染率的制约,也呈现数量互补现象。 本文亦对闽南-台湾浅滩部分鱼类绦虫的种间关系做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通过测定绦虫纲5目19种的16S rRNA基因序列以及盘首目5个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不同目的绦虫各自聚集成一支,支持了传统分类学中对于目的划分:头节从两部分到四部分的进化,也符合了物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进化树结果也支持了两叶目中关于巨叶绦虫属和棘头绦虫属的划分,以及四叶目的阶室绦虫属和盘首目的前孔绦虫属的分类地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