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市公司年报内控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6h】

上市公司年报内控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导论

1.1研究动机

1.2研究思路

1.3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本文主要贡献

第2章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2.1制度背景

2.1.1 国际背景

2.1.2 国内背景

2.2理论分析

2.2.1激励—信号传递分析

2.2.2成本—效益分析

第3章 年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研究

3.1披露的总体规律

3.1.1样本分类标准设定

3.1.2沪市2001~2005年年报内控信息披露情况

3.1.3沪市与深市2006年年报内控信息披露情况比较

3.2披露内容的表述

3.3年报内控信息披露与非标审计意见的统计分析

3.4本章小结

第4章年报内控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因研究

4.1 引言

4.2文献回顾

4.3研究假设

4.4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5实证结果与分析

4.5.1上市公司年报“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内在动因研究

4.5.2披露管制下的动因研究及比较

4.6本章小结

第5章年报内控信息披露的市场效应研究

5.1 引言

5.2文献回顾

5.3研究设计

5.4样本与数据

5.5实证结果与分析

5.5.1上市公司年报“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市场效应研究

5.5.2披露管制下的市场效应研究

5.5.3 EE样本配对检验

5.6本章小结

第6章结语

6.1主要发现和研究结论

6.2局限性

6.3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本文首先按照披露非管制期(2001~2005年)与披露管制期(2006年),分别对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图解分析,透视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其后,分别披露非管制期与管制期,对“是否披露”、“是否合规披露”、以及“是否双重披露”三种类别同时进行内在动因的比较研究;最后,依据同样的分期分类方法,采用超额收益分析进行市场效应的比较研究,对EE样本还进行了配对后的超额收益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此外,通过披露非管制期与管制期研究结论的比较,也考察了披露管制的效应。 本文主要的研究发现有:(1)2006年披露管制后,年报“披露”和“合规披露”内控信息的比例显著提高,内控情况披露的详尽程度、措辞的严谨性明显改观,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透明度,具有较明显的政策效应;(2)内在动因研究发现,2001~2005年,只有“披露”样本组在客观内控状况和管理层动因方面显著异于“未披露”样本组;2006年披露管制后,“披露”、“合规披露”、“双重披露”和“提供内控报告”各类别影响因素明显增多,内部控制信息的信号作用渐渐突显;(3)市场效应研究表明,运用超额收益分析,没有发现披露非管制期市场对年报内控信息披露及不同披露程度做出反应;而市场对披露管制期年报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显著的反应,能识别不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并进行价格调整,但是多元回归分析没有为这一结论提供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