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如来藏“一心”辩证理解模型的建构与阐释——以《楞伽经》为中心
【6h】

如来藏“一心”辩证理解模型的建构与阐释——以《楞伽经》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言

一、研究目的

二、论文结构

三、研究动态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如来藏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译

第一节 如来藏经的范围和起源

1.如来藏经的范围

2.如来藏经的起源

第二节 如来藏思想在印度的发展

1.如来藏经典在印度的发展

2.如来藏论典在印度的发展

第三节 如来藏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涅槃经》的翻译和传播

2.南北朝关于佛性的大讨论

3.求那跋陀罗关于如来藏经的翻译和传播

4.勒那摩提与地论南道传播的如来藏思想

5.真谛传播的如来藏思想

第二章 《楞伽经》及其“一心”辩证模型

第一节 《楞伽经》的成立、翻译及在中国佛学的历史地位

1.《楞伽经》的成立

2.《楞伽经》的翻译及古代注疏

3.《楞伽经》在中国佛学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楞伽经》如来藏“一心”辩证模型

1.如来藏经的心性本净“非遮”论

2.如来藏经的譬喻理论

3.建立《楞伽经》如来藏“一心”辩证模型

4.从模型的角度理解如来藏藏识、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

第三章 《楞伽经》如来藏“一心”辩证模型分析之一——如来藏藏识

第一节 识相续与现象

1.识结构与识相续

2.相续与因果

3.现象呈现的心识机制

第二节 心识、名相、妄想与世界

1.心识、名相与妄想的辩证关系

2.语言、逻辑与世界

第四章 《楞伽经》如来藏“一心”辩证模型分析之二——空如来藏

第一节 抉择正智的方法

1.辨形而上学逻辑的误区

2.辨名言与义的区别

3.辨佛教与其它学派无常观的区别

4.辨佛教与其它学派涅槃观的区别

5.建立现量和比量二种觉

6.辨无分别与无分别智的区别

第二节 转依正智的境界

1.四种禅境界

2.大乘二种智与意生身境界

3.大乘的修学品目:十无尽句

第五章 《楞伽经》如来藏“一心”辩证模型分析之三——不空如来藏

第一节 究竟转依

1.灭正受次第

2.入如来藏心

3.如来说法

第二节 大乘佛教辩证的解脱观:无我轮回

1.印度其它哲学派别的解脱观

2.小乘的解脱观

3.大乘佛教辩证的解脱观:无我的轮回

第六章 《楞伽经》对中国佛学的影响

第一节 《楞伽经》与《大乘起信论》

1.近代中国关于《大乘起信论》的诤论

2.《楞伽经》与《起信论》的关系

第二节 《楞伽经》与《坛经》

1.胡适论《坛经》

2.印顺对胡适《坛经》考证的评议

3.《楞伽经》与《坛经》的关系

结语:如来藏与近现代批判佛教

一、吕澂对“本觉”思想的批判

二、印顺对如来藏思想的批判

三、日本的批判佛教

四、对日本批判佛教的评价

参考文献

论文后记

展开▼

摘要

如来藏思想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一支,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天台、华严、密宗的主要理论来源。印度佛教不同学派对于如来藏思想的解释差异和南北朝时期如来藏经典翻译、理解过程中的格义特色,形成了中国佛教宗派对于如来藏思想的阐释差异。近代关于如何理解如来藏思想的诤议不断,支那内学院一派是以唯识理论解读印度如来藏思想,认为《大乘起信论》代表的“本觉”思想是本土化的如来藏思想;武昌佛学院一派认为“本觉”思想是继承印度如来藏学的;日本批判佛教认为如来藏思想是一元基体生出多元法的“基体”论,是“场所”哲学。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结构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如来藏经的譬喻理论和“心性本净”论提出理解《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一心”辩证模型。模型以如来藏藏识、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大遍喻的叙述结构分析了“入楞伽”譬喻说明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法界内涵。众生界和如来界构成了大乘佛教所说的因果关系,而因果的联系是通过法界,众生界、法界、如来界此三者同一“场所”。在此“场所”为遍计所执、无明烦恼所缠的藏识境界名为众生;建立观察智,破除烦恼,修习十无尽句的空如来藏智境界名为菩萨;究竟转依,证得法界平等相,以三身法教化众生的不空如来藏慧境界名为佛陀。小乘的解脱观是舍弃轮回世间,而大乘辩证的解脱观是无我的轮回。 论文研究了《楞伽经》与《大乘起信论》、《坛经》之间的思想关系。《大乘起信论》的术语大都源于如来藏经典,其采用的本体论解释模型具有格义特色,失去了大乘佛教因果论特色,禅观理论也相应转变成为对本源心的认识。《坛经》是继承南印度大乘上座部的禅学理论,与《楞伽经》的思想有着紧密联系,南北禅宗的思想差异主要是对般若观察智的认识差异。论文认为日本批判佛教缺乏譬喻语言的结构性认识,其建构的“基体”论模型并不能合理解释如来藏思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