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转换研究——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例
【6h】

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转换研究——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结构与创新

第一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个体性与大学科研组织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产生及其个体性特征

第二节 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产生的背景

第三节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产生及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的演变

第四节对“九五”之前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二章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产生、运行情况与成效

第一节作为新科研组织模式的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产生背景

第二节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组织模式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组织模式的类型与运行情况

第四节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成效分析

第三章促进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更好发挥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对其他科研组织的示范意义

第二节制约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发挥作用的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第三节促进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更好发挥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和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着研究的组织方式“单枪匹马”、研究成果“空中楼阁”,再加上基础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少,学术研究未能很好地服务国家决策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不显著,或者转化速度较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期望越来越高,为纠正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上述弊端,国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以加快其科研组织模式的转变。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对科研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立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就是改革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模式的一个重大举措,作为“国家队”,其9年来运行状况如何?其优越性是否已充分显示出来?……在当前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对我国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除绪论外,主要由三章构成。第一章,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个体性及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产生的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简要分析。第二章,对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作为一种新科研组织模式的产生背景及其在“十五”期间的运行状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三章,对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组织模式运行中存在的诸如国家对其投入力度偏小,科研体制改革力度不大,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轻团体”,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关系尚未理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应有作用的更好发挥。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从国际比较和历史分析两个视角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在我国的演变状况进行梳理,进而对当前我国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理性分析和实践性探索,试图理顺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转变脉络。与此同时,本研究还着重对当前实施的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模式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建议。

著录项

  • 作者

    庄怀平;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 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 学科 高等教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武元;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647.25;
  •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科研组织; 组织模式; 学术研究;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24:25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