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肠埃希氏菌K-12糖代谢的外膜蛋白质组学研究
【6h】

大肠埃希氏菌K-12糖代谢的外膜蛋白质组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1.1细菌外膜

1.2细菌外膜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1.3大肠埃希氏菌作为模式生物的重要性

1.4蛋白质组学

1.5本实验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2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外膜蛋白的提取

3.2 2-DE分析

3.3 2-DE差异点的Western blot分析

3.4基因敲除菌株和补救菌株在不同葡萄糖梯度下的生长情况分析

3.5 EnvZ/OmpR双成分调节系统与细菌葡萄糖代谢的关系

3.6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大肠埃希氏菌是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属肠细菌科(Enterobacteriaceas),革兰氏阴性,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由于它取材广泛,分裂增殖能力强、发育周期短以及结构简单等特点,已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在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尤其在分子遗传学及生物工程领域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蛋白质组学特别是功能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大肠杆菌K—12的外膜蛋白进行了研究,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肠埃希氏菌在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外膜蛋白的表达变化。 首先,采用月桂酰肌氨酸钠的方法提取了大肠埃希氏菌K—12的外膜蛋白,对其进行了2—DE,并通过质谱分析鉴定了其中16个差异蛋白,包括了12种外膜蛋白,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2—DE的10个差异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在3个葡萄糖梯度条件下,Fhue、TolC、OmpA、OmpW、Dps、FadL和OmpC的表达量均明显地随着葡萄糖梯度的提高而逐渐顺次提高;Ef—Tu、OmpF和OmpT的表达量则随着葡萄糖梯度的提高而逐渐顺次降低。这些结果均与2—DE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这10种蛋白(除了Dps外均为外膜蛋白)在E.coliK—12的糖代谢过程中,分别具有一定的作用。 最后,在对这些结果进行Western blotting证实的基础上,采用基因敲除菌株和补救菌株进一步进行葡萄糖代谢分析。结果表明,OmpA有助于提高大肠埃希氏菌外膜对葡萄糖进入的通透性,而TolC、OmpW、OmpC和OmpF降低了外膜的通透性,排斥葡萄糖进入细胞。除了Dps还未知外,FadL,OmpT均为已知的孔蛋白,它们的表达不论上调还是下调,均降低了外膜的通透性。进一步实验显示,大肠埃希氏菌K—12的葡萄糖代谢还受EnvZ/OmpR双成分调节系统的调节。这些结果均显示外膜蛋白在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葡萄糖代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张洪华;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 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 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彭宣宪,李祺福;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378.21;
  • 关键词

    大肠埃希氏菌K-12; 蛋白质组学; 外膜蛋白;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