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鲍鱼幼体优质饵料的筛选、培育及其应用研究
【6h】

鲍鱼幼体优质饵料的筛选、培育及其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福建省东山县和漳浦县沿海鲍鱼育苗场的九孔鲍(Haliotis diverswolor supertexta)以及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育苗池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组成及其育苗早期底栖硅藻群落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近年来鲍鱼早期育苗过程中发生的“脱板病”与底栖硅藻群落之间的关系。对鲍鱼早期幼体附着基上常见的五种底栖硅藻进行分离和培养。并分别利用五种底栖硅藻进行了现场的育苗试验,比较了五种底栖硅藻各自的优劣点。最后找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提高鲍鱼幼体的成活率。结果如下: (1)鲍鱼育苗池聚乙烯薄膜附着基上共鉴定出硅藻30属61种。主要来自5个属,分别为菱形藻属(Nitzschia)8种,舟形藻属(Navicula)8种,曲壳藻属(Achnanthes)4种,双眉藻属(Amphora)5种,卵形藻属(Cocconeis)3种,卵形藻属的种类数虽然比其它5个属少,但细胞数所占的百分比却明显高于其它属; (2)鲍鱼育苗池聚乙烯薄膜附着基上底栖硅藻以小型和微型的种类为主。生长类型以附着为主,附着形式则以壳面附着(俯卧)和壳缝附着形式为主,运动能力较弱的硅藻占多数。比较分析不同育苗效果的鲍鱼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组成发现,脱板严重的底栖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运动能力较强的藻类细胞密度百分比普遍高于同期同批次育苗未发生脱板的藻类细胞密度百分比,变化范围一般在14.28%~23.04%。 (3)2006年8月至2006年12月,完整的一次(四个育苗池)鲍鱼育苗试验结果表明:①鲍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连续变化较为明显。底栖硅藻群落的多样性表现在育苗中期高于育苗前、后两期。优势种虽然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有一些差异,但盾卵形藻微小变种是鲍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中,大部分育苗时间内的优势种,特别在育苗后期,其藻类细胞密度百分比普遍达到90%以上,而咖啡双眉藻、柠檬曲壳藻、多枝舟形藻及新月筒柱藻则主要出现在育苗的前中期。②虽然在不同的采样期间,鲍鱼幼体的生长速率不相同,但实验结束时。不同育苗池内的鲍鱼幼体壳长平均都达到3.38cm左右,统计分析差异性不显著(P>0.05)。③实验结束时,不同鲍鱼育苗池鲍鱼幼体的成活率差异很大;且以底栖硅藻较稳定的群落培养的鲍鱼幼体成活率较高,统计分析表明差异性非常显著(p<0.05)。 (4)从同期育苗成功和育苗失败的样品分析比较初步得出,育苗成败与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关系,发生脱板的样品中底栖硅藻群落的多样性变异系数都较未发生脱板的大,前期,育苗成功的样品中,底栖硅藻群落中优势种细胞密度百分比较育苗失败的样品高;后期,两份样品都具有相同的优势种类即盾卵形藻微小变种。 (5)不同育苗期间,鲍早期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特征的比较,初步得出:①同批次育苗后期多样性指数普遍低于育苗前期,且皱纹盘鲍幼体附着基上硅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九孔鲍幼体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高。②丰富度则是育苗中期普遍高于育苗前、后期,且皱纹盘鲍仍是高于同期九孔鲍的。③优势度与均匀度的变化趋势则与丰富度的变化趋势相反,育苗前、后期较高,且同期九孔鲍幼体附着基上硅藻优势度高于皱纹盘鲍,均匀度则是皱纹盘鲍高于九孔鲍。 (6)鲍幼体肠道分析表明,不同壳长鲍幼体的摄食特性与底栖硅藻形成的生物膜的立体结构组成息息相关。即鲍幼体优先摄食生物膜表面的种类,而后才摄食生物膜表面下的部分种类,鲍幼体肠道内底栖硅藻的主要种类与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优势种类基本一致,说明鲍幼体的摄食没有选择性。 (7)正交实验分别检验了N(NANO3)、P(NaH2PO4·H2O)、Si(Na2SiO3·9H2O)、Fe(FeC6H5O7·5H2O)四种营养元素对五种底栖硅藻(盾卵形藻微小变种;咖啡双眉藻;柠檬曲壳藻;多枝舟形藻;新月筒柱藻)生长速率及胞外多糖(胶体多糖和附着多糖)含量的影响,找出了五种底栖硅藻各自最佳的营养盐组合。结果显示,氮元素在四种营养元素组合中起主要作用。考虑到鲍鱼幼体的生活习性,选取正交实验结果中,每种底栖硅藻产生附着多糖(胞外多糖的一种)最多的营养盐组合,作为各自的优化培养基配方。后期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培养的底栖硅藻能明显提高鲍鱼幼体的附着率和成活率。 (8)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分别以五种硅藻(盾卵形微小变种、咖啡双眉藻、多枝舟形藻、新月筒柱藻、柠檬曲壳藻)作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的优势种条件下进行育苗实验,结果表明:五种单一底栖硅藻培养的鲍幼体壳长在实验结束时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在存活率方面,五种单一底栖硅藻培养的鲍幼体经显著性检验,差异性显著(P>0.05),尤其是新月筒柱藻更明显,普遍低于其余四组。从藻类密度变化方面来看,育苗前期,各个藻种的密度变化不大:中、后期各个藻种的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新月筒柱藻>多枝舟形藻>咖啡双眉藻>柠檬曲壳藻>盾卵形藻微小变种。 (9)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以天然混合种作对照组,分别用优化培养的五种底栖硅藻对九孔鲍和皱纹盘鲍作实际育苗应用性研究。结果显示:①育苗前期各个实验组鲍鱼幼体的附着密度有所不同;但育苗后期,筛选的五种底栖硅藻的育苗效果都优于对照组(天然混合种)。②育苗期间,各个实验组鲍鱼幼体的平均生长速率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10)鲍鱼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目前绝大多数鲍鱼育苗场以聚乙烯塑料薄膜作为鲍鱼幼体附着基的情况下,育苗初期培育盾卵形藻微小变种作为附着基上底栖硅藻群落中的优势种,是一个提高鲍鱼幼体成活率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