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吴文尧老师六经、方证辨证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总结
【6h】

吴文尧老师六经、方证辨证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总结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六经辨证

1.1 概述

1.2 古代医家应用六经辨证举要

1.2.1 元王好古

1.2.2 明代王安道

1.2.3 清代叶天士

1.3 现代医者应用六经辨证近况

1.3.1 妇科

1.3.2 眼科

1.4 吴文尧教授谈六经辨证的临床运用

1.4.1 伤科疾病

1.4.2 消化系统疾病

1.4.3 泌尿系统疾病

1.4.4 小结

2 方证辨证

2.1 方证辨证产生的原因

2.2 方证辨证的历史渊源

2.3 吴文尧老师方证辩证经验

2.3.1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2.3.2 大柴胡汤方证

2.3.3 半夏泻心汤方证

2.3.4 加味乌贝散方证

3《伤寒论》六经与脾胃的关系

3.1 六经辨证纲领均与脾胃病变相关

3.1.1 太阳病相关脾胃病的证治

3.1.2 少阳病相关脾胃病证治

3.1.3 阳明病相关脾胃病症治

3.1.4 太阴病相关脾胃病症治

3.1.5 少阴病相关脾胃病症治

3.1.6 厥阴病相关脾胃病症治

4 水饮辨证

4.1 水毒与饮证

4.2 水饮证名的历史渊源

4.3 水饮的形成与发病机理

4.4 水饮病的诊断

4.4.1 水饮证的常见症状

4.4.2 水饮证望诊、切诊的特点

4.5 水饮为病的主要治法

5 六经辨证指导针灸治疗

5.1 偏头痛

5.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本文对国家级名老中医吴文尧教授运用六经辨证及方证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归纳、总结,形成文字医案及学术论文,使其学术精髓能得到全面继承及广泛的传播。
   方法:按六经分类汇集伤寒论中有关脾胃病的条文,阐述每一经的主要治法,以及在临床如何辨证治疗脾胃病。
   成果:吴老认为六经是对人体脏腑经络六大系统病理变化的概括。六经辨证并非只是用以治疗外感病,还可以用来指导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文首先探讨六经辨证方法的源流。元王好古《此事难知》中记载了运用六经辨治头痛的方法。明王安道说:“仲景立法,天下后世之权衡也,故可借焉,以为它病之用”。清柯韵伯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俞根初则以“六经钤百病”概言六经辨证体系是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辨证总纲。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多用六经理论阐释病机,决定治法和解析方药。其次论述现代医者应用六经辨证近况。妇科方面:韩慧敏等把六经辨证运用于妇科等临床各科,体现了经方运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张皓运用六经辨证治疗月经病,也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意义。眼科方面:中医眼科学家陈达夫教授将伤寒六经辨证同眼病具体特点相结合,兼收众家之长,创立了眼科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从根本上结束了以证命名、辨病论治的局面。最后讲解临床如何六经辨证,即以六经提纲证来辨六经。同时阐述其对六经提纲证中表证的深入理解及临床发挥。不论是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还是其他系统的内科杂病,虽病位在里(从西医来看),若表现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或脉微细、但欲寐的症状,仍辨证为表证,均可从表治。中医、西医的病位并不相同,我们临床辨证时,应效法仲景,依症状反应来辨证论治,而不是根据西医所指的病位来辨证。中医的表证并非都有外邪,只要患者的症状符合太阳经、少阴经的提纲证,就可辨为表证,从表来治,此为仲景论述伤寒表证的未尽之意。只有深刻地理解到这一点,才能将解表法广泛地运用到临床各科,否则只能有限的运用到肺系疾病等少数几个病种。
   方证辨证于六经辨证,犹如纲和目的关系,先辨六经,有了大体的框架后再辨证具体的方证,方证辨证是辨证的尖端。本文首先阐述方证的历史渊源,“方证”首见于《伤寒论》;历代名医续有阐发,如孙,朱,柯,徐四大家。然后阐述吴老对方证辨证的深刻理解,指出方证辨证,并非只有简单的症状对应,还有病机的相对应,如此,才能有效的扩大经方、时方的临床运用。最后阐述与脾胃病有关的几个常见方证。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和加味乌贝散方证。
   按六经分类汇集伤寒论中有关脾胃病的条文,阐述每一经的主要治法,以及在临床如何辨证,如何运用。太阳脾胃病的治疗,以顾护胃气,资助汗源,以助正祛邪为主要治法。少阳脾胃病的治疗,以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为主要治法。阳明脾胃病的治疗,阳明病的病理特点以“滞”为主,治疗的关键是以通为用,以通为顺,通降是治疗阳明病的主要方法。太阴脾胃病的治疗,张仲景明确指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277条),可一言而概之太阴脾胃病的治疗大法。少阴脾胃病的治疗,少阴属心肾,而脾胃阳气有赖肾火的温煦。肾火衰微则脾运失司,诸症出现。当以抑阴扶阳为治疗大法。厥阴脾胃病的治疗,治疗的关键是调和寒热,攻补兼施。
   病理产物中瘀血、痰湿为大家所熟知,水饮则不为重视,而临床中许多疑难杂症从水饮辨治常获奇效,《伤寒论》中对水饮的论述,内容丰富,证治详备,其所述理论,对临床辨治饮证,确有实际指导意义,首先阐述水饮的形成与发病机理,正常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肌肤腠理等脏腑的共同作用而完成的。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的吸收、输布、排泄具有一定的常度。水饮的形成,外因是由外感六淫、饮食劳倦,内因是七情内伤等导致肾、脾、肺、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异常,从而影响津液输布、气化。水液难以输化,停积而为饮证。人体之所以病水,关键在于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其次整理《伤寒论》中有关水饮病诊断的相关依据。从水饮证的常见症状,水饮证望诊、切诊的特点来辨证,如常见的症状有:小便不利、胀满、口渴、水逆(包括吐、呕)、水痞、悸动、眩晕、肢体震颤、咳喘、水肿、疼痛、厥冷等,典型的水饮证的望诊如下:其人面色常青暗或黧黑,或两目眶呈现一黑圈,乃水寒郁遏之象,故谓之“水色”。面部或眼睑浮肿,或下眼睑肿胀如卧蚕状。故称“水睑”。面部在额、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可出现青黑斑点,谓之“水斑”。水饮内蓄,饮聚寒凝,其人多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舌苔白而水滑。紧脉与弦脉,乃水饮证之主脉。最后阐述水饮病的治疗。医圣仲景于《金匮要略》当中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结论:作者认为临床将各病皆纳入伤寒六经八纲方证辨证,正所谓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吴老得力于此,正足以成为后学之典范。故吴老传授于我们的不仅有鱼,还有更重要的渔,(即中医思维,六经辨证的思维,方证辨证的思维)。笔者从事针灸临床治疗,多遇伤科及神经系统疾病,尝试着以六经辨证指导针灸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学好《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是提高针灸医生理论水平,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近代名医承淡安、孙震寰、高立山等都是六经辩证指导针灸的名家,在临证诊治疾病时,只有做到辨证清晰、准确,才能针下有“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