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厦门蚊种调查与白纹伊蚊种群构建及其生物学特征和毒理学的研究
【6h】

厦门蚊种调查与白纹伊蚊种群构建及其生物学特征和毒理学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部分厦门吸血双翅目(蚊亚科)种类初步调查

Ⅰ前言

1蚊科分类鉴定特征概述

2蚊虫的生态习性

3吸血蚊类的危害

4厦门概述

5本文研究的意义

Ⅱ材料和方法

1采集时间及采集地点

2采集和保存工具

3蚊虫采集方法

4蚊虫标本的制作

5标本的分类鉴定

Ⅲ结果

一.引言

二.厦门蚊种分类地位及其主要特征

Ⅳ总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厦门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实验室的种群构建及生物学特征的观察

Ⅰ前言

1白纹伊蚊概述

2白纹伊蚊研究进展

3.本文研究意义

Ⅱ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处理

Ⅲ结果

1白纹伊蚊形态学特征

2白纹伊蚊的生活史

3白纹伊蚊产卵习性

Ⅳ讨论

第三部分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重金属、有机锡急性毒理学的研究

Ⅰ前言

1我国土壤、水体重金属及有机锡污染的现状

2重金属铜、汞、有机锡对动物和人体的危害

3本文研究的意义

Ⅱ材料方法

1材料

2急性毒理试验方法

3数据分析

Ⅲ结果与分析

1不同毒液对白纹伊蚊第2期幼虫的急性毒理试验

2不同毒液对白纹伊蚊第4期幼虫的24h-LC50

3不同毒液对白纹伊蚊虫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

Ⅳ讨论

1 CU2+对厦门白纹伊蚊第2、4期幼虫的毒性效应的比较

2 Hg+对于厦门白纹伊蚊第2、4期幼虫的毒性效应的比较

3三甲基锡对于厦门白纹伊蚊第2、4期幼虫的毒性效应的比较

4 Cu、Hg、三甲基锡对白纹伊蚊虫卵孵化率的影响

Ⅴ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学位论文从2008年4月-2008年11月对厦门吸血双翅目(蚊亚科)的蚊种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共发现6种蚊虫,分属于2族,3属,4亚属。 蚊种鉴定为: 致倦库蚊(CulexfatigansWiedemann,1828) 三带喙库蚊(CulextritaeniorhynchusGiles,1901) 拟态库蚊(CulexmimeticusNoé,1899) 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Skuse,1894) 乳点伊蚊(Aedesmacfarlanei,1914) 中华按蚊(Anopheles(A.)hyrcanusvar.sinensis) 实验室内对厦门白纹伊蚊进行了种群的建立,探索出实验室内蚊虫饲养的良好条件,现已繁殖了6代。对生活史中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了生物学特征的观察,并对虫卵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实验室饲养的厦门白纹伊蚊孵化率较高,而且较稳定;幼虫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8.2%;蛹化率达到90%以上;羽化率97.2%以上:雄蚊可存活14-38天,雌蚊可达20-62天。 对白纹伊蚊产卵习性的试验发现其产卵喜欢在粗糙的产卵介质表面、喜欢在容器背景较暗的容器中产卵。 最后,我们分别用铜Cu、汞Hg、三甲基锡Sn(CH3)3对白纹伊蚊的第2、4期幼虫和卵进行急性毒理试验,计算其24h-LC50。Cu2+对白纹伊蚊第2期幼虫的24h-LC50为175.67mg·L-1,对第4期幼虫的24h-LC50为282.42mg·L-1。Hg+对白纹伊蚊第2期幼虫的24h-LC50为10.47mg·L-1,对第4期幼虫的24h-LC50为18.64mg·L-1。Sn(CH3)3对白纹伊蚊第2期幼虫的24h-LC50为2.19mg·L-1,对第4期幼虫的24h-LC50为2.92mg·L-1。 Cu2+、Hg+、Sn(CH3)3对白纹伊蚊虫卵孵化率存在一定的影响,都低于对照组,但是彼此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白纹伊蚊幼虫对于Cu2+、Hg+、Sn(CH3)3的耐受性从大到小为Cu2+、Hg+、Sn(CH3)3。 不同龄期的幼虫对于同一种毒液的24h-LC50存在差异,对于毒液的耐受力也不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