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轮状病毒致乳鼠感染后IFN-γ/IL-17水平及肠道外损伤的研究
【6h】

轮状病毒致乳鼠感染后IFN-γ/IL-17水平及肠道外损伤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 料 和 方 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RV SA11株的细胞培养、抗原检测

2. 病毒滴度测定

3 乳鼠的表现

4.乳鼠大便RV抗原检测

5.乳鼠血清中IFN-γ,IL-17 ELISA检测

6.组织病理改变

讨论

1、RV的快速细胞培养和检测的意义

2、实验小鼠的选择及感染RV后细胞因子变化特点和意义

3 .乳鼠感染RV后肝脏及心脏的病理特点

结论

今后工作改进要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附录B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待发的文章

附录C 综述: 轮状病毒感染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研究新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建立BALB/c乳鼠肠道感染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动物模型,检测血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17细胞因子(IL-17)的水平,动态比较两细胞因子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RV感染后机体的细胞免疫过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深入了解RV感染的免疫病理特点,为临床防治RV感染及肠道外损伤寻找新的办法。
  方法:以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培养猴RV SA-11株,扩增,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分装,-80℃冰箱保存备用。实验动物选用清洁级BALB/c乳鼠60只,日龄3-5日,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即实验组(RV感染模型组):胃内灌入100ul(1×10-4)TCD50感染性滴度的SA-11株RV;空白对照组:胃内灌入100ul NS。病毒接种后,各组动物隔离饲养。接种当天以第0天计,接种后每天观察乳鼠的活动情况、有无皮肤脱水、肛门红肿、腹部鼓胀、体型、饮食情况及大便变化情况等,收集大便经胶体金法检测RV抗原。分别在接种后的第3天和第8天(每组各15只),活体摘除眼球取血各约0.5ml,血标本4000转/分钟离心20分钟留取血清(每个标本血清约50-100ul),经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IL-17水平。处死乳鼠,留取肝脏、心脏等放置福尔马林内固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1、RV SA-11株在MA-104细胞内增殖良好,感染后24h即可出现病变,72h病变可达到(+++~++++),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法滴定所收集的病毒液,滴度TCID50为10-4。2、实验组乳鼠表现为食欲不振,活动减少,皮肤干燥、嗜睡、对刺激反应差、腹胀、腹泻症状(大便软、稀薄样便)等,第3~4天达到顶峰,至第8天精神状况好转。对照组乳鼠一直保持正常情形,皮肤弹性可,对刺激反应灵敏,食欲正常,精神活跃,大便正常。3、感染后第3天实验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8天时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感染后第3天实验组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第8天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光镜下实验组乳鼠第3天大部分肝细胞肿胀,中、重度空泡变性,灶状LC浸润;心肌细胞浊肿,心肌间质水肿,心内膜、心肌层LC浸润,第8天时个别肝脏细胞稍肿胀,轻度空泡变性,心肌细胞大致正常。对照组肝脏及心脏病理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BALB/c乳鼠感染RV动物模型建立成功。乳鼠感染RV尤其在早期以IFN-γ表达为主,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肠外脏器损害,但总体上程度轻。而后期IL-17应答占优势,说明IL-17可能在RV的控制上起一定作用,且对肠外脏器的损害有一定修复作用。为外源性IL-17预防、治疗RV感染提供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