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打破竹幕:论马科斯时期的菲律宾与中国关系
【6h】

打破竹幕:论马科斯时期的菲律宾与中国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回顾

一 战后东南亚国际格局中的菲中关系

二 关于菲中关系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 关于菲中关系研究的国外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源起和选题意义

一 研究的源起

二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概念界定、分析方法

一 理论框架

二 概念界定

三 分析方法

第四节 选题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论文的创新

三 论文的结构与框架

第一章 僵持与对立:二战结束至马科斯执政之前菲律宾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战后菲律宾亲美的外交政策(1946-1965)

一 战后二十年菲律宾亲美的外交原则

二 菲律宾政府的反共政策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与菲律宾外交关系(1946-1949年)

一 菲中两国建交及设立领事馆

二 1947年碧瑶会议

三 战后菲华难民遣返问题的交涉

第三节 季里诺时期菲律宾与新中国关系(1949年-1953年)

一 菲律宾对新中国态度的转变

二 强烈反对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三 朝鲜战争与菲中军事对抗

四 菲政府签定军事安全条约以及集体防御体系抗衡中国

第四节 麦格赛赛时期菲中关系(1954-1957年)

一 亚非会议与菲中两国高层的接触

二 东南亚条约组织与菲中对抗

三 菲律宾记者受邀访华与半官方式的民间外交

第五节 加西亚时期和马卡帕加尔时期菲中关系(1957年-1965年)

一 菲律宾政府坚定的反华政策

二 台海危机与菲中对抗

三 持续开展的菲中民间外交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与菲律宾共产党的党际关系

一 菲律宾共产党的诞生与中国共产党

二 二战时期菲共与中共共同致力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三 战后二十年菲共与中共的党际关系

第七节 1950年至1964年台湾“中华民国”与菲律宾关系

一 菲台关系间的友好“蜜月期”

二 菲台关系间的摩擦与不快

小结

第二章 打破僵持:马科斯执政前期菲中关系(1965-1971)

第一节 东南亚区域政治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 东南亚区域政治的变化

二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从反共反华到和平共处:马科斯的实用主义外交

一 马科斯调整菲律宾外交政策的动因

二 马科斯的实用主义外交

第三节 菲中两国关系从对抗走向共存

一 越南战争与菲中两国立场的对立

二 破除竹幕——马科斯政府放开菲人访华禁令

三 大米外交:两国间接贸易的发展

四 马科斯主张:菲律宾与中国共存

第四节 菲共与中共的党际关系

一 转入地下活动后的菲共与中共关系

二 六十年代末毛泽东思想在菲律宾的传播

三 毛泽东思想与菲律宾共产党的重建

四 毛泽东思想与菲共领导下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

五 中共对毛派菲共(CPP)物资援助与支持

第五节 菲律宾与台湾的关系

一 菲台关系的发展

二 菲台关系的分歧与争端

小结

第三章 缓和与接触:马科斯权威政治下的菲中关系(1972年~1975年)

第一节 马科斯权威政治统治下的菲律宾务实外交

一 马科斯权威政治的确立

二 马科斯权威政治下的外交政策原则与方针

第二节 权威政治下的马科斯政府对华政策

一 菲律宾调整对华外交政策的国内与国际因素

二 菲律宾发展对华外交关系中的经济利益

三 菲律宾国家安全因素

第三节 石油外交:菲中两国邦交前经济贸易的发展

一 菲商会出访中国

二 中国经济贸易代表团回访菲律宾

三 石油贸易与《菲中贸易协定》

四 通商后菲中两国贸易的发展

第四节 邦交前的序曲:两国官员政治性接触和谈判

一 本杰明来华为建交探路

二 菲议员劳雷尔访华

三 马科斯夫人访华

第五节 民间外交:体育团体的互访

第六节 菲律宾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一 中共对菲共物资援助的失败

二 中共与菲共在意识形态上相互支持

第七节 权威政治下的菲台关系

一 菲台经济关系

二 菲台政治关系

三 菲台民间关系

小结

第四章 实现邦交:1975年马科斯总统访华与《菲中联合公报》

第一节 菲中两国邦交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困境

一 菲律宾国内反对菲中邦交的政治势力

二 菲中建交面临的菲律宾与台湾关系问题

三 菲共问题

四 菲华侨华人问题

五 菲律宾与中、苏两国建交时间先后的争论

第二节 马科斯总统推动两国邦交采取的政策

一 对华关系上的马科斯家族外交

二 菲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处理与协商

三 马科斯政府对菲共与中共的党际关系的处理

四 马科斯政府的华侨华人归化政策

第三节 马科斯总统访华与《联合公报》

一 马科斯总统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

二 签暑《联合公报》与互派大使

第四节 菲中建交的历史性意义

一 对菲律宾经济与国家安全的影响

二 对菲华人社会的影响:从移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

三 对菲共及菲共运的影响

四 对东盟国家及东南亚区域政治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巩固与发展:马科斯执政后期菲中关系(1976~1985)

第一节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二节 马科斯推行不结盟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马科斯等距离外交的原则与内涵

二 菲律宾等距离外交与大国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对菲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四节 建交后发展中的菲中外交关系

一 建交后两国正常化的政治交往

二 建交后菲中经贸关系的发展

三 建交后政府推动下的民间外交关系全面发展

第五节 菲中建交后两国共产党的党际关系

一 菲中建交后中共对菲共党际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 70年代中期以后菲共与中共党际关系的逐渐分离

三 毛泽东思想与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

第六节 马科斯统治后期菲律宾与台湾的关系

一 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二 非官方政治关系上升到半官方关系

小结

结语:制约后马科斯时期菲律宾与中国关系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从1965年到1985年,马科斯执政的21年时间里,菲中关系经历了从对抗到和解、从无邦交到建交的历史发展过程。该时期菲中两国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马科斯执政的前期,即从1965年到1971年,马科斯总统继承了独立以来反共反华政策的传统,两国关系处于对峙和僵持的状态,在外交上拒不承认中国,反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支持台湾蒋介石政府,甚至直接参加对抗中国的越南战争。但该时期马科斯政府反华政策有所缓和松动,废除对华封锁的禁令,开展民间外交,双边经贸关系初步确立。第二个时期是从1972年到1975年,马科斯宣布戒严法后,采用实用主义的对华外交政策,菲中关系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双方政府开展高层互访、民间外交和扩大经贸,疏远与台湾的政治联系,逐渐将两国邦交提上了日程,最终确立了国家间正常的外交关系。第三个时期,从1976年至1985年为马科斯执政后期,该时期是菲中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时期。菲中双方进行政府间的互访、经济贸易的增加到民间友好团体的密切交往等全面开展,两国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国家的独立、安全和利益始终贯穿菲中两国关系发展的主线。二战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是导致菲中两国关系对立的根本原因。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菲政府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有了的新界定,减弱外交上的意识形态色彩,脱离美国外交战略轨道,积极探寻独立自主的外交,这些构成了马科斯政府缓和与中国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菲中邦交的历史反映了菲律宾外交从依赖走向相对独立的转变过程。
  马科斯时期的菲中关系可以概括为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民间关系三个方面,而政治关系又包括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和党与党之间的外交关系两个层面。在马科斯时期菲中政治关系经历了政府间从无邦交到邦交的演变。党际关系从中共与菲共相互支持、中共对菲共进行毛泽东思想、革命模式的输出转变为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过程。双方的经济关系逐步从菲对华的经济封锁发展为间接贸易,再到直接贸易,发展到贸易不断扩大化的历程。民间关系经历了菲民间友好人士来华单向访问发展为双边频频互访。影响该时期菲中关系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外交决策、华侨华人问题、意识形态和国际格局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影响着菲中关系发展的走向和趋势。
  本文根据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理论及现实主义外交理论分析马科斯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的嬗变,展现战后菲中两国关系发展概况,探讨菲中两国邦交的深层次原因,全面而深入地论述在马科斯执政的不同时期两国政府关系、中共与菲共的党际关系及民间关系,剖析菲中两国邦交对菲律宾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菲华人社会、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改善带来的重大影响,还分析了两国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新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