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槐花大极性部位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
【6h】

小槐花大极性部位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概况

1.3 小槐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4 小槐花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小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仪器及材料

2.2 提取与分离方法

2.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三章 小槐花的生物活性评价

3.1 仪器及材料

3.2 小槐花中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小槐花化学成分研究总结

4.2 小槐花中大极性成分的生物活性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成为了人类仅次于心血管病的二号“杀手”。中药及天然药物历经数千年的临床研究经验,保障了广大人民防病治病的需要,中药尤其是中草药以其毒副作用小、结构多样、地产丰富等优势使得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效的抗癌成分成为癌症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课题在课题组前期对小槐花弱极性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小槐花强极性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进行了测试。
  本文综合运用了硅胶柱色谱、聚酰胺凝胶柱色谱、ODS中低压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分析型和制备型HPLC等方法,从小槐花60%乙醇提取物大孔树脂60%乙醇-水洗脱部分中分离得到29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其中包括12个黄酮类化合物,6个苯丙素类化合物,2个甾体类化合物,3个芪类化合物,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以及4个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化合物4,5,10,11,12,16,17,18,20,21,24,25,26,27,28,29等16个化合物均为山蚂蝗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15和化合物19为2个新化合物,且从所连糖的结构上看均属于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类化合物。
  本文通过MTT实验对小槐花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抗肿瘤生物活性的初步筛选,发现化合物13,27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且表现出良好的浓度依赖性。克隆形成实验验证了化合物13,27对HeLa细胞增殖的长程杀伤作用。随后采用蛋白质印迹的方法,检测了2个化合物在人宫颈癌细胞HeLa中对凋亡标志性蛋白PARP切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3,27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HeLa细胞中蛋白PARP的切割,且具有浓度依赖性。caspase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3,27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caspase-3,-8,-9的活性。同时,本文还采用核受体RXRα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对2个活性化合物的抗癌作用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化合物13可显著促进核受体RXRα蛋白的转录功能,并协同9-cis-RA促进RXRα受体的转录活性,提示化合物13可能通过RXRα的激活途径抑制人宫颈癌细胞的生长、诱导人宫颈癌细胞调亡作用,从而发挥其抗癌活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