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性分化过程中性腺发育的研究
【6h】

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性分化过程中性腺发育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鱼类的性别方式类型

1.2 硬骨鱼类的性腺发育

1.2.1 原始生殖细胞及其迁移

1.2.2 卵巢的结构及卵子发生

1.2.3 精巢的结构及精子发生

1.2.4 性分化与性腺发育

1.2.5 性转变与性腺发育

1.3 石斑鱼概述及其性别方式

1.3.1 石斑鱼简介

1.3.2 石斑鱼的性别方式

1.4 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概述及其性别方式的研究

1.4.1 赤点石斑鱼

1.4.2 青石斑鱼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样品的采集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数量性状测量

2.2.2 性腺固定

2.2.3 脱水和包埋

2.2.4 切片

2.2.5 染色

2.2.6 显微镜观察和性腺分期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生物学特征

3.1.1 全长-体重关系

3.1.2 全长随年龄的变化关系

3.2 性分化过程中的性腺发育阶段特征

3.2.1 未分化型性腺

3.2.2 卵巢型性腺

3.2.3 双性型性腺

3.2.4 卵巢和精巢

3.3 性腺发育的月变化

第四章 讨论

4.1 生长特性

4.2 早期性腺发育

4.3 性别方式

4.4 初次性成熟及繁殖季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已分别被确认为双向性转变和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型种类,但是第一次性成熟前的性分化和性腺发育特征还未有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利用传统组织学切片方法,跟踪赤点石斑鱼从孵化后6周到95周和青石斑鱼从孵化后6周到85周的性腺发育过程,深入了解石斑鱼性分化过程中性腺发育特征,探讨石斑鱼性别方式的多样性。孵化后约6周的仔鱼捕获自福建漳浦附近海域,并移入当地的养殖场利用天然海水进行室外养成,直至达到商品规格(一般2年以上)。实验样品采集从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每2~17周(主要5~6周)一次,每种每次随机取20尾。赤点石斑鱼性分化过程中性腺发育结果如下:(1)成对的性腺原基在孵化后6周被观察到,位于体腔背部、鳔腹面的两侧。(2)孵化后16周在性腺原基内观察到性原细胞。(3)初级卵母细胞在孵化后27周出现,同时伴随着卵巢腔的形成。(4)孵化后27周的性腺呈双性型,即包含卵巢腔、初级卵母细胞和少量精小囊。(5)孵化后34周由双性型性腺开始性分化。雌性分化表现在从初级卵母细胞向皮质泡卵母细胞的发育,并含有少量精小囊。雄性分化表现为精小囊的大量增殖,并含有初级卵母细胞。(6)孵化后41周雌性和雄性均初次性成熟。雌性的卵巢含有卵黄卵母细胞和分散的精小囊,最小全长为143 mm;雄性的精巢含有大量不同阶段的精小囊、精子排入输精窦中以及一定数量的初级卵母细胞,最小全长为137 mm。青石斑鱼性分化过程中性腺发育结果如下:(1)成对的性腺原基在孵化后6周被观察到,同样位于体腔背部、鳔腹面的两侧。(2)孵化后8周在性腺原基内观察到性原细胞。(3)初级卵母细胞出现在孵化后18周,卵巢腔则在孵化后23周形成。(4)孵化后29周的性腺呈双性型(见上)。(5)孵化后41周由双性型性腺开始性分化。雌性分化和雄性分化的性腺特征与赤点石斑鱼相同(见上)。(6)雌性初次性成熟最早在孵化后47周,最小全长为149 mm;孵化后58周观察到即将成熟的雄性,精巢含有大量的精子小囊,但未见精子排入输精窦,最小全长为188 mm。本研究表明,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的性腺发育不同阶段的出现时间存在差异。无论是赤点石斑鱼还是青石斑鱼,均发现有直接由幼鱼通过性分化发育为雄性的途径。结合过去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定了赤点石斑鱼属于双雄型的双向性转变雌雄同体,而青石斑鱼属于双雄型的雌性先熟雌雄同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