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中唐诗歌的愁苦之音
【6h】

论中唐诗歌的愁苦之音

代理获取

摘要

中唐诗人面对战乱中残破的山河、凄清的家园、不忍的离别,很难再像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那样,唱出充满理想的欢歌了。理想让位于现实,严酷的现实闯入文学中来。于是中唐诗歌向揭露社会现实和咏叹个人失意两极分化,哀号愁苦成为时代性情感基调。从创作历程看,中唐诗歌愁苦之音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纪实、大历贞元文人的落寞情怀、元和文人的孤愤与讽时三个阶段。正是这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为我们清楚地勾勒出中唐愁苦诗歌的发展轨迹。文人大量创作愁苦诗歌,使得中唐诗歌愁苦之音形成三种类型:民生疾苦的忧思、功名难获的苦闷、仕途坎坷的嗟叹。这三种愁苦诗歌类型,是中唐文人忧国忧民情思在文学上的表现。另外,中唐愁苦诗歌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很高的造诣。它运用直抒胸臆的描写、多种意象的营造、细腻心理的刻画等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中唐诗歌璀璨的光彩。 中唐诗歌愁苦之音作为一种时代性的诗歌创作基调,与中唐社会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安史之乱后的时代变迁与社会巨创无疑是中唐愁苦诗歌大量生成最主要的土壤。同时,中唐社会文化转型中矛盾的激化所带来的冲击波也不可小觑。最后,由于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对文人心理造成的巨大影响,使中唐文人的心路历程充满波折。这些都使得愁苦诗歌必然在中唐大量出现。 中唐诗歌愁苦之音的大量出现,既是对前代士不遇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拓展,也对后世愁苦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使愁苦文学类型多样化,形成愁苦文学范式。同时,中唐诗歌中的愁苦之音,以其大量的创作实践,充分揭示了政治上的“穷”与文学上的“工”之间紧密的联系,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确立了愁苦文学观念,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闵洁;

  •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侨大学;
  • 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许总;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I207.227.423;
  • 关键词

    唐诗; 文学创作; 愁苦诗歌;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