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机制转移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不对称性研究
【6h】

基于机制转移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不对称性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统一的货币政策效应是否对称是经济学家持续关注的问题,早期的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效应是对称的。但货币政策的实践证明了对称效应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大萧条中,政府在利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努力宣告失败,而幅度大致相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却能有效地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并成功地降低通货膨胀。之后,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集中在用各个国家的经验数据来验证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经济学家用已知的经济周期中的货币政策来证明在经济扩张与经济萧条中的货币政策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但很少有文献关注,经济周期中产出在什么时候能被界定为萎缩,什么时候被界定为过热,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货币政策在当前的经济调控中显得尤其重要,而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看,中央银行的作用也逐步得到深化与加强。虽然也有学者在近些年利用经验数据来验证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但几乎都是利用线性的模型来验证两个可能并不存在线性关系的变量关系,从而得到一种看似完美但并不真实的结论。基于当前中国的经济实践,如果能够利用计量经济中的最新方法来检验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称性,为中央银行提供决策依据,进而制定一些更加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将会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意义,利用一些先进的计量方法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评价,以此来度量货币政策效果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对目前已有的非线性计量方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尤其是对最新的机制转移模型做出比较,采用阈值协整的方法来评估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其次,让模型自动识别经济周期中产出或者利率水平处于何种状态,从而比较当经济周期处于不同的机制时,统一的货币政策是否在不同的机制中出现不同的效应,从而得出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存在不对称性的结论。进而继续采用非线性的模型来验证同一货币政策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产业之间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最后,针对上述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提出如何解决货币政策效应不对称性的方法,为中央银行制定更加合理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具体而言,本文利用了非线性的模型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用阈值协整模型来评估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总体上的不对称性。继而利用面板数据的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来考察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不对称性。为了全方位的把握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本文最后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笼统地评估了货币政策在三次产业中可能出现的效应不对称。 通过上述模型检验,本文首先确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区间,这是通过数据说明的货币政策调控的机制,当央行预期实际经济中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偏离目标区间时,央行的货币政策随之发生机制转换。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反映在当经济增长率低于目标区间的下限时,货币政策提高对产出缺口的反映力度而降低对通胀的反映力度。而当预期经济增长超过目标区间的上限时,央行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对通货膨胀的调节。其次,通过对货币政策的产出与价格效应进行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各产业的产出效应与价格效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这不仅体现在各产业对货币政策反映的方向上,更体现在反应的速度与程度上。最后,通过货币政策对各区域储蓄额的改变进而造成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冲击,得出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不对称性。 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在目前已经成为热点,本文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主要的创新在于:一、采用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即用机制转移的非线性模型来讨论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它超越了以往研究主要采用线性模型来研究非线性关系变量的框架,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二、本文的研究推进了以往货币政策效应研究的结论。实现了用数据来说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阈值,从而确定了紧缩货币政策与扩张货币政策的适用区间,而不再是简单说明紧缩货币政策与扩张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对称的效果,或者是强调货币政策在针对通货膨胀比针对经济增长的调节更有效果。本文的研究更强调当预期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处于阈值区间以上或者以下时,货币政策的反映会进行机制的转移,从而更突出对经济增长或者对通货膨胀的调节。 相比其他关于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全新的方法来考察一个古老的问题。之所以选择机制转移模型来进行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主要在于这种非线性的模型已经被用在其他学科以及经济学领域中的其他关于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问题上,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问题,传统的观点基本还停留在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的认识上,并且采用线性模型也能得出与实际相符合的结论。因此,文本的研究不仅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也为今后一些类似货币政策效应的古老命题引进新的方法进行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基于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同样存在不对称性,一个合理的建议便是在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尤其是存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同一的货币政策是否可以进行微调?为此,本文建议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产业之间,在保持央行政策有效性的大前提下,可以采取一些分层分类的货币政策,实行差别待遇。从而消除一些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带来的区域发展与产业发展更加不平衡的影响。使国民经济走上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不可避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央行采取货币政策调控的时间并不长,加上相关数据的缺乏,本文的研究肯定也存在一些不足,希望今后的后续研究能继续这个问题,利用更新的方法、更多的材料,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与阐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