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职务犯罪中的“利用职务之便”
【6h】

论职务犯罪中的“利用职务之便”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状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思路

第1章 “利用职务之便”的基础理论

1.1 职务概念

1.2 与职务相关概念辨析

1.3 与“职务便利”相似概念区分

1.4 职务犯罪特殊性

第2章 对“利用职务之便”的理解

2.1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基础条件

2.2 利用职务之便的手段

2.3 利用职务之便的类型

2.4 利用职务之便的内涵

第3章 “利用职务之便”立法概况

3.1 “利用职务之便”的立法情况

3.2 各国“利用职务之便”的立法体例

3.3 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司法实践中“利用职务之便”实例及其认定难点

4.1 贪污罪“利用职务之便”分析

4.2 受贿罪“利用职务之便”分析

4.3 职务侵占罪“利用职务之便”分析

4.4 认定难点—“利用职务之便”的表现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我国刑法中,“利用职务之便”作为贪污罪、受贿罪、职务侵占罪等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具有特定的内涵和意义,且在不同的罪名中,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司法实践发展,其具体的内涵和外延又有所不同。理论上对于“利用职务之便”的理解分歧也较大,这进而影响到司法实践中对各个罪名的认定和处罚。鉴于职务犯罪危害越来越大,犯罪主体越来越多的严峻形势,尽可能达成对“利用职务之便”这一犯罪构成的基本认识,并且从体系上和整体上对其含义进行规范统一,对于促进我国刑法打击职务犯罪的目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首先从一般意义上对“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了科学界定,分析了职务与劳务、公务、职工便利与工作便利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得出对于职务和职务便利的正确认识。
  第二部分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出发,通过对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的梳理,得出“利用职务之便”在各个职务犯罪中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异的结论。并通过参考国外立法的对这一概念的表述,对比分析我国刑法对这一问题规定的不足之处。
  第三部分对“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厘清“利用职务之便”的前提条件、“利用职务之便”的方式方法,“利用职务之便”的主体客体,尽可能还原一个刑法意义上的“利用职务之便”应该具备的各种要素。
  第四部分选择贪污罪、受贿罪、职务侵占罪这几个比较常见的罪名,结合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案例,对于“利用职务之便”这一概念在这些犯罪中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继而得出理解“利用职务之便”这一概念的关键钥匙,即“利用职务之便”的表现形式。
  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对于职务犯罪“利用职务之便”的理解和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