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准抢劫罪之停止形态——以《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为例
【6h】

论准抢劫罪之停止形态——以《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例

第一章 准抢劫罪停止形态之概述

第一节 “转化型抢劫罪”概念的合理性辨析

一、转化犯理论发展的简单评述

二、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与转化犯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事后抢劫罪”概念的合理性辨析

第三节 “准抢劫罪”概念的确定及其合理性辨析

第四节 准抢劫罪应当存在各种未完成形态的理由

一、基于审判直觉思维之证成

二、基于停止形态原理之证成

第二章 准抢劫罪之犯罪预备

第一节 准抢劫罪犯罪预备的存在

第二节 准抢劫罪犯罪预备的判定标准

第三节 准抢劫罪犯罪预备的可罚性分析

第四节 准抢劫罪犯罪预备的案例论证

第三章 准抢劫罪之犯罪中止

第一节 准抢劫罪犯罪中止的存在

第二节 准抢劫罪犯罪中止的判定标准

一、时空性标准

二、自动性标准

三、有效性标准

第三节 准抢劫罪犯罪中止的可罚性分析

第四章 准抢劫罪之犯罪未遂

第一节 准抢劫罪犯罪未遂的存在和判定标准争议

第二节 准抢劫罪犯罪未遂判定标准

一、以“占有”为界限分类准抢劫罪

二、“占有类”准抢劫罪犯罪未遂的判定标准

三、“非占有类”准抢劫罪犯罪未遂的判定标准

第三节 准抢劫罪犯罪未遂判定标准总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从现实案例中所面临的司法困境出发,详细讨论了以《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为例的准抢劫罪的各种停止形态的判定标准。本文正文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性提出了“准抢劫罪”应该存在各种停止形态,而本文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部分则分别论述了判定“准抢劫罪”的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标准。
  第一部分中,由于转化犯理论与《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且从语义逻辑的角度分析“事后抢劫”一词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因此,对于《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既不能概括为转化型抢劫罪也不能称之为事后抢劫罪。然而,从法律拟制的视角分析“准抢劫罪”这一概念与《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最为契合。因为“准抢劫罪”体现了《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法律拟制的本质特征。同时笔者还从法律人的直觉思维和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基本原理出发概括性地证成了准抢劫罪存在各种停止形态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中笔者先介绍了学界对于准抢劫罪的犯罪预备形态存在与否的争议。本文肯定了准抢劫罪犯罪预备的存在,同时还对判定某些案件的准抢劫罪的犯罪预备的标准进行了归纳总结,符合了以下所有条件的就可判定为准抢劫罪额犯罪预备:第一,行为人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的时间起点应当是先行行为实施过程中或出现停止情况之后;第二,行为人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应当是想要开始后续暴力或暴力胁迫行为;第三,行为人想要实施暴力或暴力胁迫行为应当是以法律规定的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为目的;第四,行为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能够成功开始实施暴力或暴力胁迫的行为。为了让理论分析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笔者进行了举例论证。
  第三部分中笔者讨论了准抢劫罪的犯罪中止的判定标准,讨论步骤与第二部分相似,不同之处则在于由于准抢劫罪的犯罪中止的案例出现较多,笔者在本文中就没有进行单独的案例论证。判定准抢劫罪犯罪中止的标准包括时空性标准,自动性标准和有效性标准。
  第四部分中笔者讨论了准抢劫罪的犯罪未遂的判定标准,讨论步骤与第二和第三部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笔者根据准抢劫罪的法律拟制的本质,把准抢劫罪以出现后续的暴力或者暴力胁迫的行为时是否已经“占有”行为人先行行为的目标财物分类为“占有类”准抢劫罪和“非占有类”的准抢劫罪,在此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分别探讨两类准抢劫罪的犯罪未遂的判定标准。对于“占有类”的准抢劫罪的案件,应该以普通抢劫罪的结合性的双重标准来判定此准抢劫罪案件的犯罪既遂或者犯罪未遂,而“非占有类”的准抢劫罪的案件就都应当是属于准抢劫罪的犯罪未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