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及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6h】

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及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表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ICH后行为学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及亚低温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亚低温对脑水肿及BBB通透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亚低温对HIF-lα、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亚低温在大鼠脑出血脑水肿形成峰值点时对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可能机制。 方法:通过立体定位仪制作SD大鼠脑出血(ICH)模型,使用微量注射器在大鼠右侧基底节区(前囟右侧3mm,向前lmm,深5.5mm)注入自体股动脉血50μl。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常温出血组、亚低温组。在脑水肿形成峰值点(48h)取脑组织进行各项指标检测。采用Berderson及Longa评分法观察不同组神经行为学改变;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干湿重法检测各组不同脑区含水量;以伊文思蓝为示踪剂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化,RT-PCR方法研究VEGF、HIF-1<,α>表达与脑水肿的关系。 结果:1.大鼠清醒后出现左侧肢体偏瘫,从24 h开始,48 h达高峰,到第7d大致恢复至正常。2.HE染色观察出血侧病灶可分为:血肿区、血肿周围区(水肿带)、邻近正常组织区。ICH后48h,血肿区红细胞完整;血肿周围脑组织高度水肿,液化坏死;神经元明显变性坏死,核结构模糊,尼氏体消失。3.常温组ICH48h后,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检测血肿周围神经元胞核及胞浆内分别明显表达HIF-1<,α>、VEGF,皮质及海马亦有少量VEGF阳性细胞,RT-PCR检测VEGF-mRNA转录明显增高。4.亚低温组明显缩小血肿周围区的范围,能抑制水肿形成,减轻血脑屏障损伤,下调血肿周围区HIF-1<,α>、VEGF表达,并且抑制VEGF-mRNA转录。 结论:1.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后有一系列的行为学改变。2.大鼠ICH48h后,血肿周围<,r>CBF下降,诱导HIF-1<,α>表达,进而介导VEGF-mRNA转录,VEGF表达增加,后者破坏血管壁完整性,参与脑水肿形成。3.缺血因素参与脑水肿形成。4.亚低温通过减少HIF-1<,α>蛋白表达,抑制VEGF-mRNA转录,减少VEGF蛋白表达,从而减轻ICH后脑水肿形成。这很可能是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