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声介导载多烯紫杉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治疗荷人肝癌裸鼠的实验研究
【6h】

超声介导载多烯紫杉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治疗荷人肝癌裸鼠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载多烯紫杉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超声介导载多烯紫杉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治疗荷人肝癌裸鼠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间质化疗缓释制剂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技术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制备一种载多烯紫杉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微球,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药物稳定性,并探讨其在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对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⑴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多烯紫杉醇的PLGA缓释微球,应用扫描电镜(SEM)检测微球的表面形态、粒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气相色谱检测二氯甲烷的残留量,5、15、25kGy60Co三种剂量辐照灭菌,改良寇氏法测定载药微球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⑵建立人肝癌BEL-7404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微球组、多帕菲腹腔内注射组、多帕菲瘤内注射组、多烯紫杉醇微球瘤内注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15只,在超声引导下给予相应的治疗;⑶治疗后每周超声观察各组肿瘤的大小、实质回声及血供情况;⑷给药3周后,每组随机抽取5只裸鼠行肿瘤超声造影,而后处死并剥离肿瘤称质量,计算抑瘤率;⑸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基因表达的差异。⑹每组余下裸鼠继续观察荷瘤生存时间。
   结果:①采用溶剂挥发法可制备平均粒径为23.1μm的载药微球,PLGA与多烯紫杉醇的投料比为100mg/5mg时可获得较佳的包封率(96.3%)和载药率(4.82%)。载药微球在体外21天累积释放药物达82.5%,无明显突释效应,并且包裹在微球内的多烯紫杉醇稳定性明显提高。三种剂量60Co辐照后均未见短小芽孢杆菌生长。微球内二氯甲烷残留量为0.026%,符合国家药典规定。②多烯紫杉醇PLGA微球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483.6mg/kg,明显高于多烯紫杉醇注射液的52.7mg/kg。③治疗3周后,模型组和空白微球组肿瘤持续生长,超声检查示肿瘤实质回声欠均匀,血流信号十富;多烯紫杉醇治疗各组的肿瘤生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多烯紫杉醇微球瘤内注射高剂量组肿瘤生长抑制最显著,抑瘤率为66.01%,均明显高于多帕菲腹腔内注射组(34.65%)、多帕菲瘤内注射组(35.62%)和多烯紫杉醇微球瘤内注射低剂量组(48.37%)。④治疗3周后,超声造影示多烯紫杉醇微球瘤内注射高剂量组肿瘤仅见周边少许增强,实质大部分呈充盈缺损改变;其余各组实质内仍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强。⑤多烯紫杉醇微球瘤内注射组病理学检查示组织大片坏死,MVD和VEGF、bFGF及Ang2表达均低于其余各组。⑥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5周后载药微球组生存率(70%)高于多帕菲腹腔内注射组(30%)和瘤内注射组(30%)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采用溶剂挥发法可制备粒径及分布适宜,分散良好的载多烯紫杉醇PLGA缓释微球,包封率高,释放周期可达3周,并能提高多烯紫杉醇的稳定性;超声引导瘤内注射载多烯紫杉醇PLGA微球,可明显提高多烯紫杉醇抗人肝癌疗效,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bFGF和Ang2的表达,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提高生存率,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