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水杨酸钠注射后耳鸣大鼠听觉通路突触素表达的变化
【6h】

水杨酸钠注射后耳鸣大鼠听觉通路突触素表达的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耳鸣动物行为学模型的建立

第二部分 水杨酸钠注射后大鼠ABR的改变

第三部分 水杨酸钠注射后大鼠听觉通路可塑性改变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论文综述 耳鸣与神经可塑性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耳鸣是指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情况下耳内有响声的一种主观感觉,发病率极高。且随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的污染, 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然而现今很多临床患者的耳鸣治疗效果仍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目前耳鸣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988年Jastreboff等按照巴浦洛夫反射原理,通过大鼠行为学观察,证实水杨酸钠使用后的动物确有耳鸣感受存在,并通过饮水抑制法建立了第一个经典的急性水杨酸盐耳鸣动物模型。目前水杨酸钠已经成为建立耳鸣模型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耳鸣常与听力下降尤其是高频听力下降相关,强声暴露及外伤是导致耳鸣的两大因素,强声暴露可能是由于导致听力缺失从而引起神经可塑性改变。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可塑性变化可导致耳鸣。突触素(synaptophysin)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38 KD的钙结合糖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突触前囊泡膜上,是衡量突触数量和密度的一个指标。在突触重建时,突触素的表达明显增多,因此突触素和神经可塑性密切相关,可作为中枢神经活性的指标。
   本研究以水杨酸钠为工具药物建立耳鸣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耳蜗核、上橄榄核、下丘及听皮层突触素的表达变化,探讨水杨酸钠注射后大鼠听觉通路的可塑性变化以及与耳鸣发病机理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1、建立耳鸣大鼠模型。参照贾明辉等的“饮水抑制法”建立耳鸣模型。选用2~3月龄、健康、耳廓反应灵敏、无中耳感染、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BR)双耳反应阈在20~30dBSPL、体重200~250g的雄性wistar大鼠36只(上海斯莱特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所有实验动物均无强噪声暴露及耳毒性药物使用史。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随机化原则(用纸袋抽签)将动物分为6组:分别为ⅠA、ⅠB、ⅠC、ⅡA、ⅡB、ⅡC组。按照注射药物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Ⅰ、Ⅱ组,其中Ⅰ组注射药物时间为14天,Ⅱ组注射药物时间为21天(空白组不注射药物)。各组又分为A、B、C三个组,其中 A代表水杨酸钠组,B代表生理盐水组,C为空白对照组。ⅠA组:早期耳鸣组(6只):从条件反射建立前每次条件反射训练前3小时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350mg/kg),至实验结束;ⅠB组:早期生理盐水1组(6只), 从条件反射建立前开始于每次条件反射训练前3小时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至实验结束;ⅠC组(6只)空白对照组,饲养在安静环境中,不限饮食、不注射药物,不进行条件训练。ⅡA、ⅡB、ⅡC组的分组方法同上。
   2、在造模过程中,对不同时间段的大鼠进行ABR检测,测定反应阈值及各波潜伏期;
   3、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耳鸣大鼠听觉通路中四个核团(耳蜗核、上橄榄核、听皮层和下丘脑)中突触素表达的变化。
   结果
   1.ⅠA组和ⅡA组大鼠的条件反射时间与其他组大鼠的相比明显延长,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
   2.正常大鼠ABR波形稳定,多次注射水杨酸钠的大鼠ABR波形分化差,各波幅下降,且随着注射水杨酸钠注射时间的延长ABR阈值不断上升、II波潜伏期不断延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明显(P<0.01),早期耳鸣组(ⅠA)与持续耳鸣组(ⅡA)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早期耳鸣组(ⅠA)与持续耳鸣组(ⅡA)同B、C组大鼠相比耳蜗核、上橄榄核、听皮层、下丘脑突触素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且在各核团中ⅡA组突触素的表达均比ⅠA组增多(P<0.01)。
   结论
   1.用行为学方法证实了注射水杨酸钠致大鼠耳鸣的动物模型造模成功。
   2.该剂量注射水杨酸钠对大鼠确实具有耳毒性。
   3.实验中突触素表达水平的改变说明水杨酸钠注射后大鼠听觉中枢发生了可塑性改变,证实了耳鸣的中枢源性学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