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用VDLP与VDCL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研究
【6h】

应用VDLP与VDCL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随访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治疗效果

2. 观察指标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VDLP方案与VDCLP方案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1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确诊的成人初治ALL患者共44例,所有病例诊断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44例患者按照化疗方案不同分为VDLP组及VDCLP组,23例患者予以VDLP方案化疗,21例患者予以VDCLP方案化疗。根据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总生存时间(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PFS)采用Kaplan-Meier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VDLP组23例,总有效率为95.65%。其中达CR19例(82.61%);PR3例(13.04%);NR1例(4.35%);21例患者采用VDCLP方案,总有效率为90.48%。其中达CR17例(80.95%);PR6例(15.29%);NR1例(4.7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无显著性差异(P=0.60,P=1.00)。
  2、VDLP组化疗后,WBC下降幅度(24.25±92.21)%、Hb下降幅度(-8.53±38.33)%、PLT下降幅度(-221.78±374.24)%;VDCLP组WBC下降幅度(39.15±57.86)%、Hb下降幅度(-8.39±32.71)%、PLT下降幅度(-141.87±306.7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WBC下降幅度、Hb下降幅度及PLT下降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8,P=0.63,P=0.45)。
  3、VDLP组化疗后WBC最低值(0.57±0.08)×109/L,Hb最低值(60.74±3.26)g/L,PLT最低值(39.91±10.10)×109/L;VDCLP组WBC最低值(0.68±0.14)×109/L,Hb最低值(61.62±3.97)g/L,PLT最低值(44.62±10.83)×109/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WBC最低值、Hb最低值及PLT最低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0,P=0.85,P=0.38)。
  4. VDLP组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发生时间(9.30±0.12)d,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0.48±0.75)d,骨髓恢复时间(9.40±0.48)d;VDCLP组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发生时间(11.20±0.86)d,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1.0±0.75)d,骨髓恢复时间(10.30±0.39)d,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发生粒细胞缺乏时间、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骨髓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13,P=0.65,P=0.58)。
  5.VDLP组输注红细胞单位数及血小板单位数分别为(20.26±6.72)u、(20.04±9.75)u;VDCLP组输注红细胞单位数及血小板单位数分别为(19.23±6.04)u、(18.57±6.58)u,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64、P=0.73)。
  6、在化疗过程中,VDLP组脱发发生率5例(21.74%), VDCLP组有11例(52.38%),两组差异显著(P=0.04);VDLP组黏膜炎发生率6例(26.09%),VDCLP组12例(57.14%),两组差异显著(P=0.04);VDLP组肝脏毒性发生率为4例(17.39%),VDCLP组为4例(19.0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63);VDLP组肾脏毒性发生率为2例(8.70%),VDCLP组为3例(14.29%),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66);心脏毒性发生率VDLP组1例(4.35%)、VDCLP组有2例(9.52%),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60);VDLP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6例(26.09%),VDCLP组为8例(33.3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39);VDLP组肌肉酸痛发生率为0例(0%),VDCLP组1例(4.76%),两组无显著差异(P=0.47)。
  7.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1~46个月),中位OS为17.5个月(1~51个月)。15例CR的患者随访PFS,中位PFS为12个月(1~49个月)。VDLP组的中位OS为12个月(0~49个月),中位PFS为13个月(1~48个月),其中5例患者仍无进展生存,5例于9~25个月复发,复发率为37.5%。VDCLP组的中位OS为11个月(0~48个月),中位PFS为12个月(3~49个月),其中5例患者仍无进展生存,2例于10~23个月复发,复发率为28.6%(2/7),6例仍在治疗中,其余1例已死亡。比较其复发情况,两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71),
  8.30例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测,染色体核型为标危的共16例患者, CR14例(总CR率87.50%),染色体核型结果为高危的共14例患者,其中达CR11例(CR率78.5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4);15例CR的患者随访3年PFS,标危组为12例(75.00%),高危组为1例(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成人ALL亚型以ALL-L2发生率高,免疫表型以B-A L L为主。
  2.染色体核型异常影响患者生存情况,可通过检测染色体核型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3. VDLP方案在成人初治ALL的治疗中,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与VDCLP化疗方案疗效相当,但其化疗强度温和,黏膜炎和脱发副作用较后者小,可以作为成人初治ALL的比较有效的化疗方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