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抑制作用的研究
【6h】

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抑制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 直肠ACF均数与年龄、腺瘤切除史的关系

2.3 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直肠ACF的治疗作用

2.4 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直肠粘膜增殖及凋亡情况的影响

2.5 二甲双胍对于HoMA-IR、HbA1c等的影响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甲双胍抗癌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结肠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已升至所有肿瘤的第二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异常隐窝病灶(ACF)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内镜下能观察到的最早期癌前病变。目前对ACF的药物预防研究多数为非甾体类药物。近年研究认为二甲双胍可能具有预防多种恶性肿瘤的作用,但是有关二甲双胍对 ACF预防作用的研究为数不多,且大多为回顾性研究。因此,本文通过临床的前瞻性研究来探讨二甲双胍对异常隐窝病灶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发现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非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二甲双胍组口服二甲双胍500mg2次/d,塞来昔布组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对照组不服用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有无腺瘤切除史及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行肠镜检查,予0.4%美兰染色直肠,用放大肠镜观察直肠中亨氏瓣到齿状线之间的ACF个数及形态,分析直肠ACF数目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各组ACF个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用活检钳在直肠上亨氏瓣到中亨氏瓣之间随机取得直肠正常粘膜处的标本,应用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transferase deoxynucleotidyl uridine endlabeling)染色法检测直肠正常粘膜的增殖及凋亡情况。另外,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以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状态。 结果:在随访过程中,对照组有1人拒绝接受肠镜复查,二甲双胍组有1人在无出现明显不适的情况下中途停药,塞来昔布组有2人因出现胃肠道不适而中途停药,因此只有86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在年龄?50岁、50-59岁、≥60岁三个年龄段中,ACF均数分别为4.98±1.42、7.85±1.00、10.87±0.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 ACF均数及临床特征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ACF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7.30±2.51、7.60±2.34减少至治疗后的4.77±1.57、5.83±1.46,且相对于塞来昔布组,二甲双胍组对ACF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对照组的ACF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7.40±2.11、7.43±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增殖指数(PI)分别从治疗前的48.87±1.78、49.93±2.59减少至治疗后的27.20±1.71、36.97±1.43,且二甲双胍组显著低于塞来昔布组。对照组的增殖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49.17±2.35、49.23±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后的凋亡指数(AI)分别为3.00±1.14、2.93±0.78、3.07±1.08,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胰岛素抵抗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 结论: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对非糖尿病患者的直肠异常隐窝病灶均具有抑制作用,且二甲双胍的作用优于塞来昔布,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非胰岛素依赖)来抑制组织细胞的增殖。

著录项

  • 作者

    刘晓强;

  •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
  • 学科 内科学(消化系病)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雯;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二甲双胍; 直肠; 病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