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固定位置对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6h】

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固定位置对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附录: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收集

3影像学资料收集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钢板-椎间隙距离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2椎体钢板覆盖长度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3钢板旋转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4钢板侧移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讨论

1钢板覆盖对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2钢板旋转对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3钢板侧移对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4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颈椎椎体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钢板固定位置对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以指导术中钢板的准确放置,减少邻椎病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颈椎退行性变患者35例,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30-82岁,平均51岁。随访时间12-58个月,平均随访28个月。在术后颈椎正侧位片上测量钢板-椎间隙距离(PDD)、椎体钢板覆盖长度(PCVB)、钢板旋转方向、钢板侧移方向四个钢板位置指标,分别分组比较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骨质增生程度、R值变化和α角变化情况。 结果:头侧PDD与邻近节段骨质增生程度,A组:0级12例,1级7例,2级3例,B组:6例全为0级,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钢板旋转与头侧邻近节段骨质增生程度,无旋转组:0级1例,1级4例,2级2例,向症状较轻侧旋转组:11例均为0级,向症状较重侧旋转组:0级6例,1级3例,2级1例,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钢板侧移与尾侧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骨质增生程度:无侧移组0级3例,1级1例,2级0例,向症状较轻侧侧移组0级6例,1级3例,2级0例,向症状较重侧侧移组0级1例,1级7例,2级0例;R2值变化:无侧移组0.009±0.169,向症状较轻侧侧移组0.196±0.091,向症状较重侧侧移组-0.039±0.072;α2角变化:无侧移组5.96±3.02°,向症状较轻侧旋转组3.39±3.16°,向症状较重侧旋转组0.52±3.50°,在骨质增生和α2角变化方面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未发现PCVB、尾侧PDD对邻近节段退变有影响。也未发现钢板旋转对尾侧邻近节段退变和钢板侧移对头侧邻近节段退变存在影响。 结论:术中钢板的不恰当放置对邻椎病的发生存在影响。头侧钢板-椎间隙距离<5mm时邻近节段骨质增生程度更严重。钢板的旋转对头侧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存在影响。钢板的侧移对尾侧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存在影响,同时钢板无侧移在术后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效果更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