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肝脏病理和肝损伤免疫机制初步研究
【6h】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肝脏病理和肝损伤免疫机制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肝组织内免疫细胞检测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补体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EB病毒及其相关疾病

致谢

展开▼

摘要

一、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
  目的:通过分析与总结就诊我院的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对CAEBV这一疾病的认识,为CAEBV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以我院肝胆内科收治的5例CAEBV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肝脏穿刺活检观察肝组织病理特征。
  结果:
  1.临床特征:以青少年男性患者为主(男/女=4/1),中位数年龄16岁。以持续性发热、肝损害、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甚至出现巨脾(3/5),少数可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肝外表现。2、实验室检查特点: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尤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更为突出,CD8细胞减少。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GGT、ALP、TBIL升高较突出。3、病理学特点:肝脏弥漫性大泡性脂肪变性(5/5),伴汇管区及肝小叶炎症细胞浸润,肝窦内Kupffer细胞增多,并见“串样”排列的淋巴细胞,汇管区轻度纤维组织增生,肝内胆汁淤积;4、预后差:5例患者均采用保肝、抗病毒(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调节免疫和保肝治疗。预后较差,5例患者中有2例在3年内死亡(40%)。
  结论:
  1.CAEBV是一种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样化的疾病,男性多见,以持续性发热、肝损害、肝脾肿大、巨脾为主要表现,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2.CAEBV病理特征为弥漫性大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和肝内胆汁淤积。
  二、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肝组织内免疫细胞检测与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CAEBV患者中肝组织免疫细胞类型,穿孔素及粒酶B的表达情况,探讨CAEBV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免疫因素。
  方法: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肝脏穿刺获取肝活组织,以病理证实的肝血管瘤患者周边正常肝组织为对照。采取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比观察肝组织CD3+、CD4+、CD8+T淋巴细胞、CD56+NK细胞、CD20+B淋巴细胞的沉积情况及肝组织内穿孔素、粒酶B的表达。
  结果:
  1.一般特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62,p=0.343)。而两组肝功指标ALT(64.9(49,384)U/Lvs17.75(12,38.6)U/L,p=0.029)、AST(219.25(59,328))U/L vs21.6(15,24.7)U/L, p=0.029)、肝炎症活动评分为(1(1,2)vs0(0,1),p=0.029)及脂肪变性程度评分(2(1,3) vs0(0,0),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CD8+T淋巴细胞:CAEBV患者肝组织内CD8+T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9,p=0.029)。3.CD3+、CD4+T淋巴细胞、CD56+NK细胞、CD20+B淋巴细胞:CAEBV组与对照组相比,肝组织内的CD3+T淋巴细胞(z=2.201,p=0.057)、CD4+T淋巴细胞(z=0.866, p=0.486)、CD56+NK细胞(z=1.899,p=0.057)、CD20+B淋巴细胞(z=0.145,p=0.886)沉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穿孔素、粒酶B表达情况:1例CAEBV组肝组织粒酶B、穿孔素阳性,对照组肝组织穿孔素、粒酶B均为阴性。
  结论:CAEBV患者肝组织内CD8+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肝组织多,CD8+T淋巴细胞可能在肝损伤中发挥一定作用,穿孔素、粒酶B在CAEBV肝损伤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补体成分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组织中补体成分的表达情况,探讨体液免疫反应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肝损害的作用。
  方法:实验组及对照组入组方法同第二部分,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两组中补体成分C1q、C3d、C4d的表达情况。
  结果:
  1.一般特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62,p=0.343)。而两组肝功指标ALT(64.9(49,384)U/L vs17.75(12,38.6)U/L,p=0.029)、AST(219.25(59,328)U/L vs21.6(15,24.7)U/L, p=0.029)、肝炎症活动评分为(1(1,2)vs0(0,1),p=0.029)及脂肪变性程度评分(2(1,3)vs0(0,0),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补体:(1)C1q:4例CAEBV组患者肝组织中均可见C1q的沉积,主要沉积于肝血窦内皮细胞及Gission囊内,而对照组肝脏组织内未见 C1q的沉积。C1q在血窦内皮下(x2=4.5,p=0.029)及Gission囊内(x2=4.5,p=0.029)的沉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3d:4例CAEBV组患者肝组织中均可见C3d的沉积,分别沉积于肝脏血窦内皮细胞(4/4,100%)及Gission囊内(4/4,100%),对照组的肝窦内皮细胞未见C3d沉积, Gission囊内可见沉积(2/4,50%)。两组在血窦内皮下(x2=4.5,p=0.029)沉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 Gission囊(x2=0.667,p=0.429)差异无统计学差异。(3)C4d:CAEBV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肝脏内均未见C4d沉积。
  结论:CAEBV组患者的肝脏组织可见 C1q、C3d的表达,提示体液免疫反应可能在CAEBV患者的肝损伤机制中起着一定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