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柳州市区柳江河段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研究
【6h】

柳州市区柳江河段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总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国内外水环境容量研究综述

1.2.1国外水环境容量研究概述

1.2.2国内水环境容量研究概述

1.2.3国内外水环境容量评述

第二章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研究范围

2.2研究内容

2.3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地表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3.1水环境容量概述

3.1.1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3.1.2水环境容量的分类

3.1.3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3.1.4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3.1.5模型允许误差

3.2常用水质模型

3.2.1零维模型

3.2.2一维模型

3.2.3二维模型

3.2.4面源模型

3.3小结

第四章柳州市城市概况

4.1自然环境

4.1.1地理位置

4.1.2地形地貌

4.1.3气候和气象特征

4.1.4水资源概况

4.1.5市区饮用水源概况

4.2社会经济概况

4.2.1行政区域和人口概况

4.2.2国民经济概况

4.3城市环境概况

4.3.1地表水水质概况

4.3.2环境空气质量概况

4.3.3污(废)水排放概况

4.3.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概况

4.3.5区域环境噪声概况

第五章柳州市区柳江河段水质现状评价

5.1水质评价概述

5.2柳江市区河段水环境现状评价

5.2.1水环境功能区划和评价标准

5.2.2评价指标

5.2.3评价指标数值的处理

5.2.4水质评价方法

5.2.5现状评价结果

5.3小结

第六章柳州市区柳江河段污染源调查评价

6.1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6.1.1柳州市区废水排放概况

6.1.2入河排污口调查

6.1.3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6.2污染负荷预测

6.2.1工业污染负荷预测

6.2.2生活污染负荷预测

6.2.3 2010年工业和生活污水预测汇总

6.3小结

第七章柳州市区柳江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7.1柳江市区河段环境容量计算步骤

7.2计算单元的划分

7.3水域概化

7.4选取水环境容量模型

7.4.1一维段首控制法

7.4.2二维模型

7.5模型参数的选取与估算

7.5.1 CODMn和CODCr的换算

7.5.2降解系数K的取值

7.5.3弥散系数的求取

7.5.4过渡带处理

7.5.5 x,y的取值

7.6柳州市区柳江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7.6.1柳州市区柳江河段二维水环境容量计算

7.6.2柳州市区柳江河段一维水环境容量计算

7.7柳江市区河段污染物环境削减量的估算

7.7.1污染物环境削减量的估算

7.7.2污染物环境削减量估算结果分析

7.8小结

第八章柳州市区柳江河段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其防治对策

8.1总量控制的概念

8.2总量控制实施原则

8.3柳江市区河段总量控制的目标和指标

8.3.1总量控制的目标

8.3.2总量控制的指标

8.4柳江市区河段总量控制实施对策

8.4.1生活污水总量控制实施对策

8.4.2工业废水总量控制实施对策

8.4.3面源污染总量控制实施对策

8.4.4市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8.5水污染总量控制实施的保证措施

8.5.1加强计量及环境监测

8.5.2积极推行许可证制度,严格执法

8.5.3加强环境科学研究

8.6 小结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2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采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法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柳江市区河段2006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市区河段各监测断面进行了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市区河段除露塘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二桥和沙堡滩断面均不能按功能区达标,主要污染指标为TN、TP和NH3-N。同时根据调查得出的市区河段废水及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对柳江市区河段排污口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2010年市区工业和生活废水产生量做了预测。 在分析柳江市区河段水环境现状及排污情况的基础上,选择CODcr和NH3-N二项指标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在水环境容量计算过程中,根据柳江市区河段实际水文水质情况,应用一维和二维水质模型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中总结一维水质模型和二维水质模型的差异,得出推荐使用二维水质模型的结论。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表明:柳江市区河段CODcr环境容量为228044t/a,有较大的水环境利用容量;NH3-N环境容量为3971 t/a,而入河量为4311 t/a,已超出其环境容量340 t/a,需要实行总量控制进行削减。 根据水环境容量计算成果和柳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结合柳州市区实际情况,提出总量控制对策,这些对策对柳州市区今后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实际、有效的指导性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