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美声唱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融合研究——以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为例
【6h】

美声唱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融合研究——以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概述

1.1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的主要类型

1.1.1民间歌曲

1.1.2当代歌曲

1.2 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流行现象

1.2.1各种流行现象

1.2.2流行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美声唱法在呼伦贝尔地区发展的历程

2.1美声唱法的概述及现状

2.2发展的历程

2.2.1五六十年代的萌芽与发展(1955年-1967年)

2.2.2十年动乱时期的顽强生存(1968年-1977年)

2.2.3八九十年代的壮大与传播(1978年-1990年)

2.2.4世纪之交时期的广泛应用(1990年- )

第三章美声唱法的歌唱技巧与草原歌曲的融合

3.1歌唱气息的运用

3.1.1传统草原民歌中气息的运用

3.1.2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与草原歌曲的融合

3.2共鸣腔体的运用

3.2.1传统草原民歌中共鸣腔体的运用

3.2.2美声唱法共鸣腔体的运用与草原歌曲的融合

3.3音色特点的运用

3.3.1传统草原民歌中的音色特点

3.3.2美声唱法的音色特点与草原歌曲的融合

第四章呼伦贝尔地区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草原歌曲融合教育的实践

4.1 呼伦贝尔地区声乐教学现状

4.1.1呼伦贝尔民族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现状

4.1.2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学现状

4.2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草原歌曲融合教育的实践

4.2.1鼓励在声乐教学课堂中融入当地草原文化

4.2.2重视在声乐教学课堂外将成果历练与展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美声唱法现如今泛指优越的、美好的、科学的、适用于各民族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能更好的发展是近些年中国声乐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声唱法自50年代初传入呼伦贝尔地区后吸收当地民族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美声唱法演唱的草原歌曲,可以说这是美声唱法在呼伦贝尔地区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从呼伦贝尔地区的草原歌曲流行现象入手,就美声唱法在该地区的发展历程及歌唱方法的融合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对呼伦贝尔地区美声唱法的教育现状及用美声唱法演唱草原歌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作了总结。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与目的,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概述 本章从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的主要类型谈起,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及当代歌曲做了总结,意在让大家充分了解以美声唱法的传入为中界点草原歌曲前后的变化,同时,我们应该把草原歌曲放在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中来进行研究。 第一节 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的主要类型 草原歌曲是内蒙古民间歌曲和内蒙古当代歌曲的统称。呼伦贝尔地区的草原歌曲不仅数量总类繁多、曲调优美,而且风格古老、独具特色。笔者将草原歌曲的类型分为传统民间歌曲和当代创作歌曲来介绍和陈述。其中民间歌曲以蒙古族民间歌曲、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民间歌曲以及汉族民间歌曲为主。着重介绍了现今流行于呼伦贝尔地的区蒙古族民歌乌日汀哆(长调歌曲)和包古尼哆(短调歌曲)。当代歌曲则绍了当代歌曲的题材和现状。 第二节 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流行现象 由于新作品的不断创作和草原新歌手的不断涌现,呼伦贝尔地区的草原歌曲和歌唱呼伦贝尔草原的歌曲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种流行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普通话的应用、各民族音乐风格的融合、现代传媒的作用及旅游业的需求。 第二章 美声唱法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概述及现状 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现今已不是意大利专有而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了。在中国“美声唱法”已变成了一种用来证明声音是否统一连贯,音色是否纯正,共鸣是否丰满,吐字是否清晰,声部上、音域上是否严格地达到标准等等方面的一个评判术语。它被认为专门演唱中外歌剧、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等风格的“配套声音”。总之是一种公认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速度快、流传广泛,但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美声唱法吸收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美声唱法演唱的草原歌曲,是美声唱法艺术吸收中国民族元素的成功产物,是西洋美声唱法吸收中国民族元素的成功展现。 第二节 发展的历程: 笔者将这个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五六十年代的萌芽与发展,此阶段美声唱法艺术在呼伦贝尔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刚刚落户后,从起步就开始尝试吸收当地民族元素并得到人们的认可。[2]十年动乱时期的顽强生存,此阶段受到历史状况的影响呼伦贝尔地区的美声唱法艺术虽然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发挥,但也一直默默地存在,不断地积蓄力量。[3]八九十年代的壮大与传播,此阶段呼伦贝尔地区美声唱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声乐人才不断涌现、声乐作品硕果累累,令人瞩目,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4]世纪之交时期的广泛应用,这时的美声唱法与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元素经过漫长岁月的磨合已经融为了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美声唱法演唱的草原歌曲。 第三章 美声唱法的技巧与草原歌曲的融合 第一节 歌唱气息的运用 首先,由于美声唱法具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歌唱训练体系,其中对于气息的训练有缓吸缓呼法、缓吸急呼法、急吸缓呼法、急吸急呼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歌唱者对气息的应用能力,使歌唱者可以更完美的演唱难度系数更大的当代草原歌曲。其次,由于美声唱法的气息训练过程较严格,“用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声音比较自然,比较少副作用,而且容易使气息与发声、与歌曲的情感内容、与舒适自如的演唱心理相结合,能较好地培养声情并茂的良好演唱状态”能提高草原歌手声音的音质,与演唱的综合能力。再次,美声唱法演唱艺术经过几百年的研究,一直致力于对人体参与歌唱发声运动的各种器官包括肌肉、神经系统等机能进行着科学上的探索验证,其中气息与声带的平衡运动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平衡而均匀的气息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声带的负荷,为草原歌手带来更长的歌唱寿命。 第二节 共鸣腔体的运用 首先,美声唱法训练最为严格,要求也最高,强调声音的统一和共鸣的充分运用,容易获得人声音量强弱的最大程度的变化,极大的提高了声音的穿透力。共鸣腔体的利用使草原歌曲中所有的声音都在整体共鸣中发出,无论哪一个音区,或高或低,上下声音都是统一的,使歌曲的表现力更为丰富,更为动听。其次,传统草原歌曲中的高音多为假声演唱,现如今与美声唱法中共鸣腔体运用的方法相结合,高声区也掺入头腔共鸣。这样使演唱者能轻松地唱一些音区较高的音,保持高声区声音的明亮,也解决了很多人不会用假声唱高音和用大本嗓唱高音而造成嗓音过早衰退的问题。再次,美声演唱艺术十分强调咽腔在歌唱技术发声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得出歌唱真正的“嘴”是“内嘴”即“咽部”这一结论。歌唱时要求喉咽部打开,以舒展的状态向人体腔体内部吸气,并建立起一个发声支点,继而形成由胸腔向上到咽腔、口咽腔、鼻咽后腔、鼻腔,再通向头腔的畅通无阻的共鸣通道,如此够获得具有高泛音、集中而高位置的头腔共鸣色彩的艺术歌唱的完美声音。这样使草原歌曲歌唱发声技术的科学性更完善,使歌者可以获得发声机能上的持久耐力以及嗓音适应不同作品风格要求而富于多变色彩的能力等。 第三节 音色特点的运用 首先,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见识的不同、审美情趣的不同,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手的音色具有着个性但缺少共性,只有符合共性的艺术,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更为的喜爱。而美声唱法的音色是经过几世纪人们共同磨练出来的,得到全世界人们认可和喜爱的,此方法演唱的草原歌曲圆润、丰满、耐人寻味,又不失草原风格,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其次,美声唱法的音色特征比较统一规范,是全世界共同默认的美好的声音,这美好的声音与草原歌曲的融合更加衬托了草原歌曲的婉转悠扬。再次,音色观念的确立,是每一个歌唱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正确的音色观念,就没有正确音色的主观意识,大脑就没有准确的、具体的指令,也就不能获得统一的、均匀的一种音色。美声唱法的音色特征合乎生理,可以为草原歌唱者带来更为科学的依据。 第四章 呼伦贝尔地区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草原歌曲融合教育的实践 第一节 呼伦贝尔地区声乐教学现状 呼伦贝尔地区的声乐教学现今已有37年的历程。这37年中虽经历风雨,却成绩斐然。声乐教学一直将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尝试,不断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课堂之中。现有专业艺术院校两所:呼伦贝尔民族艺术学校和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为当地、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声乐人才。 第二节 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草原歌曲融合教育的实践 为吻合当地文化色彩,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呼伦贝尔地区的声乐教学从起步就开始尝试将草原文化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结合教学。为了鼓励将草原歌曲引入课堂采取了很多措施。同时,十分重视声乐教学对于课堂外美声唱法与草原歌曲结合成果的历练和展现。 结语: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着美声唱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吸收当地民族元素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认真地加以研究,总结经验,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取其精华,又能借鉴和融合美声唱法以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技法来使自己不断完善和提高而努力。截至目前,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希望借此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引起人们的重视,为美声唱法能更好地吸收中国民族元素,并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今后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