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审美的变化——从隶楷到行草
【6h】

审美的变化——从隶楷到行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1.1课题选择的缘由和意义

1.2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篇 审美的变化——从隶楷的进程来看

1.1隶楷的界定与范围

1.2汉代——隶楷的形成期

1.3魏晋南北朝——隶楷的发展期

1.3.1钟繇的"隶楷"

1.3.2写经体中的隶楷

1.3.3碑刻中的隶楷

1.3.4北朝摩崖刻经中的隶楷

1.4隋唐以后——隶楷的荡然无存期

下篇 审美的变化——从隶楷到行草

1.1概论

1.2审美的变化——从隶楷到王羲之的行草

1.3审美的变化——从隶楷到民间行草(唐以前的)

1.4审美的变化——从隶楷到颜真卿行草

1.5审美的变化——从隶楷到金农行草

1.6审美的变化——从隶楷到吕凤子行草

1.7审美的变化——从隶楷到康有为行草

1.8审美变化的误区——从书法技巧来看

1.9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在古代,写书法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常事,而时日跨到21世纪的今天,书法不再普及了,能懂书分五体的人已不多见,更不指望有较多的人会理解隶楷的存在。习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往往蕴含着丰硕的能量,隶楷就是此类别中的一种典型、一个范例。 隶楷在唐代以前是普遍存在着。在汉代,隶楷是古隶向行草、楷演变的过渡性书体,较草率的隶楷与早期行草是很难区分的。钟王楷法的成熟终止了隶楷的过渡性,但隶楷继续存在着,由于应用范围的扩大,隶楷的书写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如有写经式的隶楷、碑刻式的隶楷、摩崖式的隶楷等存在。古朴、大气的隶楷一方面给二王新体提供了营养,另一方面衬托了新体的灵巧、别致,使得二王书法更加出类拔萃。 到了唐代,因为新体已完全成熟了,反观隶楷用笔的单调、结体的重复使得它不适合社会的任一场合,结果是隶楷灭亡了。隶楷形的灭亡不等于它的精神也随之死亡,颜真卿参透了隶楷的实质,将隶楷的古朴、雄浑融化在新体行草中,创作了最富有隶楷精神的行草杰作——《座位帖》。这样,从隶楷到行草的转变,使得隶楷获得了第二生命。 隶楷的第二生命给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开阔地带,即碑帖互融的康庄大道。帖学派自二王一出,就日渐衰弱了,碑学派如金农、吕凤子一味地往隶楷的“古拙”去发展,“剑走偏锋”是难于避免的。相比之下,康有为还是能始终站在碑帖互融的康庄大道上,古雅、雄浑但略显粗糙了。而精致、古雅、大气的《座位帖》的成功给人的启示是,书法杰作的产生不但需要合理的书法技巧,还要有丰硕的隶楷精神作为后盾。 本文分上下篇来阐明从隶楷到行草的审美变化。上篇是从隶楷的进程来看审美的变化。隶楷的进程是指隶楷的形成、发展和灭亡。研究隶楷,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其界定范围在哪里?因此第一章设立的题目为隶楷的界定与范围,接下去三章分别是隶楷的形成、发展和灭亡,旨在构建一部完整的隶楷书法史。论述隶楷史离不开审美,如把隶楷的捺笔描叙为质朴守拙、憨态可掬,因为它的本该潇洒出锋的波画到了末端却缓缓止住了。北朝后期“洛阳体”衰退,隶楷又盛出,正是审美变化的缘故。 广义的隶楷指的是包含隶书和楷书在内的两种大书体,狭义的含义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本文所指的是后者。隶楷可与“通俗隶书”、“新隶体”、“写经体”、“北凉体”、“碑石刻经”、“摩崖刻经”、楷隶、楷正、隶真等相比较而存在的。“通俗隶书”、“新隶体”、“写经体”、“北凉体”、“碑石刻经”、“摩崖刻经”、楷隶、楷正、隶真中字的体势从整体看是属于楷的,又带有明显隶意的,都可叫隶楷。 隶楷的形成是在汉代,这时,隶楷起源于“新隶体”,并从“新隶体”中发展出来,它的起源与“新隶体”的起源是同祖的,这一点类似通俗隶书与典型隶书的关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审美的变化来看,隶楷的一大功劳是造就了钟繇楷书,同时隶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写经体、碑刻文字、摩崖榜书等都可以看到隶楷的存在。 写经体可分佛教写经体和道教写经体。目前能看到的道教写经都是唐人写本。现存最早的佛教写经为西晋元康六年《诸佛要集经》,据刘涛分析,此卷是伪作,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国志·吴志》、《妙法莲华经》、《优婆塞戒经》等。它们的横画多半由尖起笔到厚收笔,跟成熟隶书的“一波三折”式的横画大不一样,呈三角状,行笔直过,直截了当;竖画与撇画的起笔为方头,捺画的收笔不作波挑状,而是在收尾前处突然停顿,这样,整体呈古拙、刚健、质朴之美。 碑刻隶楷的起源可见东汉元初二年(115年)的刑徒墓砖,写得率性、天然之极。碑刻隶楷中有一种是属于书与刻有很大不同的。以《爨宝子碑》为例,若用毛笔去表达那种效果,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此同类的还有东晋《王闽之墓志》、 《王兴之夫妻墓志》、《王丹虎墓志》等。此几种的书法风格是一路的,方笔方体,棱角直出,横画宽结,写得也算是质朴、大方。与《王闽之墓志》、《王兴之夫妻墓志》、《王丹虎墓志》相比,三国吴的《谷朗碑》的书与刻就比较接近。此碑气格高古,浑然天成,堪称是隶楷中的极品。《爨龙颜碑》(458年)出自地处“蛮夷”之地的云南,是隶楷中接近楷书的书体,不管是用笔,还是结构,变化极大。其大小、正斜、方圆、疏密都变化多端,奇趣横生。 摩崖刻经是放大的写经体。由写经小字扩展为擘窠大字,由纸转到摩崖上,洋洋洒洒,气势磅礴,这是任何碑帖难于望其项背的。 隋朝统一天下,南北书风合流,新体楷书定型才有可能。有唐帝王重视书法,尤尚新体楷书,欧、虞、褚、颜、柳诸体一出,新体楷书便以完全成熟的姿态崛起于世。这时隶楷书基本上是荡然无存,即使有,也是个别的,如隋的《斛斯枢砖志》。 隶楷发展到唐代受阻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隶楷自身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新体书法的发展正蒸蒸日上。隶楷的局限是用笔单一,结体平板,书刻者文化素养有限,书法的实用性大于艺术性,能让后代人看到闪光的地方多半是因为偶然的因素。新体书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从王羲之开始,经唐太宗的大力提倡,宋人、元人、明人、清人不断地推陈出新,演绎出一部多彩多姿的“帖学”书法史。清代中后期,“碑学”振兴,特别重视书写楷、行、草时要融入篆和隶的笔意。本来这时隶楷书应该“重放光芒”才是?为何却迟迟不见它的身影?原来隶楷已升华到行草,如金农和康有为的行草书里就有较多的隶楷身影。因此,从隶楷到行草,隶楷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开拓、升华。 从书法面貌上看,王羲之基本上是否定隶楷,所创造出的新体行草书是继承了隶楷的古质,但他的书法面貌毕竟离隶楷最远。 隶楷形的灭亡不等于它的精神也随之死亡,颜真卿参透了隶楷的实质,将隶楷的古朴、雄浑融化在新体行草中,创作了最富有隶楷精神的行草杰作——《座位帖》。这样,从隶楷到行草的转变,使得隶楷获得了第二生命。颜真卿变法出古意,是又重新继承了隶楷的优秀品质,即用帖学的用笔去书写碑派的古质。金农和吕凤子的隶楷式行草可看作是“小而精”之作品,那么康有为的榜书就是“大而粗”之大作,这些皆不及颜真卿古雅又精到的“正大气象”之杰作。 从行草书去学行草书,就会陷入迷恋书法技巧的审美变化的误区。若从求楷到行草,兼顾帖学和碑学,并以颜真卿之所以能成为颜真卿的方法为榜样,就可能开创出自己的书法的正大之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