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及我国利率调控目标模式探讨
【6h】

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及我国利率调控目标模式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理论范式

第一节利率走廊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利率平滑概念与理论

第三节两种理论的评鉴

第二章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的比较及其耦合性

第一节利率走廊调控操作实践与作用机制

第二节利率平滑实践沿革与作用机理

第三节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操作的耦合性分析

第三章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调控对我国的适用性

第一节我国利率调控的实践与适变

第二节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调控的依托条件

第三节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调控与我国经济环境的契合性

第四节我国实施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的阙如条件

第四章我国利率调控的目标模式设构:“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

第一节“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规则厘定

第二节“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时机的选择

第三节“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目标利率的取向

第四节“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利率走廊区间的选择

第五章我国“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完善我国的基准利率制度

第二节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第三节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利率走廊调控是指中央银行在基本无需买卖国债的情况下,通过变动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贷款利率,并规定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波动的范围,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央行规定的利率区间波动。利率波动上限为央行的贷款利率,在该贷款利率上,央行无条件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在目标利率的下限为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利率,在该利率上央行无条件吸收商业银行的存款。这就使得同业拆借利率只能在央行规定的利率区间波动,而在市场的作用下,实际利率最终将围绕央行的目标利率波动,从而实现央行调控利率的政策目标。 利率平滑是指央行对目标利率的调整不是采取一次大幅调整的方式,而是采用多次同向小幅微调,利率的变化具有平滑特征。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是利率调控的不同方面。利率平滑是对目标利率的调整方式,利率走廊是目标利率的管理的方式。利率调整方式有一次大幅调整,也可采用多次小幅微调;目标利率的管理可以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也可充分利用市场力量使市场利率在目标利率处实现动态均衡。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在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一国基础货币的需求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传统的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调控利率的调控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而新兴的利率走廊调控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经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采用,对利率走廊调控的研究也方兴未艾。而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一方面都采取利率走廊方式限制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范围,即对目标利率的管理采用利率走廊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每次目标利率调整都是小幅度的微调。因此笔者称之为“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模式。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利率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利率形成机制的充分市场化。在整个社会资金运动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在国家间接调控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利率为主题的多元化的利率管理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结构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1]。在利率管制下,货币政策当局对利率的调控是采取行政手段;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形成在市场,调控在中央。央行采取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调控市场利率,利率在市场化条件下更需央行对利率进行更有效的监管。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利率调控应该采取何种形式?有鉴于此,本文将西方国家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理论与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调控研究相结合,在借鉴国外“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利率调控的历史沿革并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与国外资本市场的共性和个性,以期能在传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旁求博考,深入探讨,为我国宏观利率调控方式的成熟发展提供一种适合我国市场基础的理论。 但是,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由于学识有限,在涉猎理论研究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不尽完善。在论述相关理论并对未来我国利率调控模式的研究时难免隔靴搔痒,无关宏旨。因此,文章不求完美,但求探索。 本文内容分为六章,不求在结构上刻意传新,但求文章逻辑清楚,文理清晰,连属成篇。 第一章,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理论范式。文章首先介绍利率走廊的概念与理论,指出利率走廊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存贷款便利机制,从而依靠设定的利率操作区间来稳定市场拆借利率的调控方法。接着分析利率走廊理论基础。利率走廊调控是以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之后,文章对利率平滑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对利率平滑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采用利率平滑操作可以有效利用经济人的理性预期增强利率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时滞学说认为由于政策的时滞性,采用多次小幅微调的平滑操作有利于货币政策当局更灵活的调整利率政策,避免由于政策时滞导致的政策失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结构参数不确定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是根据一定的经济模型,而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使当局制定政策时采取更多试验性的策略。在对模型参数估计不准确的情况下,利率平滑操作有利于减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对国民产出和通货膨胀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文章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角度对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理论评鉴。指出,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理论有缺陷,也有其可借鉴之处,其与马克思经济学也具有共通之处。我们可吸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第二章,利率平滑与利率走廊的比较及其耦合性。文章先分别分析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的操作实践以及作用机理,深入剖析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在实际运用中其实现政策目标的作用机制。而后,论述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的耦合性,指出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调控都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一种方式:利率走廊是实现目标利率的一种操作方式,利率平滑是变动目标利率时对目标利率变动所采取的操作方式。而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中也可看出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是可相互结合的一种货币政策操作范式;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调控具有趋同的政策思维,它们都是充分运用经济主体的理性,以及经济主体的预期以实现政策调控的目标。 第三章,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调控对我国的适用性。在分析了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的耦合性之后,对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对我国的适用性进行深入探究。文章首先介绍我国利率调控的实践与适变,从过去的严格利率规制向利率双轨制(既有市场化利率,又有行政管制利率)转变,从一次大幅调整到采取多次小幅微调的平滑调整转变,现阶段我国利率具有的“走廊”、平滑特征。而后分析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调控的依托条件:经济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利率传导机制的舒畅,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然后,探析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与我国经济环境的契合性。指出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操作在当今世界许多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采用,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具有契合性。最后,分析我国实施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的阙如条件。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虽然与我国的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但在我国实施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尚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我国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功能不全,货币市场传导机制尚不健全,央行的独立性仍有待增强,我国的汇率制度不尽完善,利润最大化尚未成为银行的追求目标,阻碍了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在我国的实施。 第四章,我国利率调控的目标模式设构:“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在分析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与我国经济环境相契合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利率调控的模式——“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主要包括四部分:“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规则的厘定,即央行是采取何种政策模型作为实施利率政策的基础;“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时机的选择,央行应在何时采取利率调控,以更好的实现政策目标;“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目标利率的选择,即央行应选择何种利率作为操作对象,以更好的实施“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利率走廊区间的选择,主要阐释实施“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应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走廊区间。 第五章,我国“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的对策建议。文末就如何增强我国“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操作效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我国基准利率,加快培育Shibor在我国货币市场的核心地位;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 第六章,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模式是我国未来利率调控模式的可行选择。虽然当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实施“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但“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可作为我国利率调控模式的改革方向。 最后,本文所探讨的“利率走廊+利率平滑”调控是货币政策操作一种新范式,这种调控方式只有在经济运行不是大幅偏离潜在水平的情况下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而在经济已经严重叛离轨道、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利率走廊十利率平滑”调控在扭转经济形势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很有限了。例如,由于受国际经济疲软的影响,2008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低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 08个百分点的做法就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其并不符合本文所设定的前提约束。而当经济在逐渐恢复平稳的过程中,仍需采用“利率走廊+利率平滑”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另外,本文所探讨的我国“利率走廊+利率平滑”的调控模式是未来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可能采取的一种利率调控范式,并不是当前我国利率调控所能立即采用的调控方式。本文仅是对未来我国有可能采取的利率调控模式作一定的理论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