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乾隆朝布政使制度研究——以福建布政使为考察中心
【6h】

乾隆朝布政使制度研究——以福建布政使为考察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布政使制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明代布政使制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清初布政使制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乾隆朝布政使制度的确立

第二章 乾隆朝布政使的职能——以福建为例

第一节主管财政——管理通省钱粮出纳

第二节兼管民政——察吏安民

第三节从布政使行政实践看乾隆朝福建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乾隆朝布政使的管理体制——以福建为例

第一节乾隆朝福建布政使的甄选制度

第二节乾隆朝布政使的考核制度

第四章从福建伊辙布案看乾隆朝布政使制度的弊端

第一节乾隆六十年伊辙布侵亏库帑案始末

第二节从伊辙布案看乾隆朝布政使制度的弊端

第三节从布政使体制的发展中看乾隆朝的政治制度

第五章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布政使”是明清时期主管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之出纳的官职。全称承宣布政司使,俗称“藩台”、“藩司”,沿称“牧伯”,尊称“藩宪”、“方伯”。作为明清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布政使制度进行研究可以总结清代在地方治理方面的特点及规律。 本文首先理清了布政使制度从明代到清初的发展历程,从而总结这一时期布政使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其总体发展趋势:明洪武九年(173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吸取元末教训,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布政使为长官,标志着布政使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布政使司设置的同时,为了制约布政使,明代统治者又设立了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并称“三司”,这样就在地方行政体系中形成了三司相互监督及制约的格局。在这个“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主要管理全省的民政和财政。但三司分权,遇事推诿掣肘,明中期以后,三司权力逐渐向督抚转移。 清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继承明制,顺治初年重新设置了布政使一职,以之主管财政、民政,并在康熙六年,去左右衔而止留一人,“以专其职任”。发展到乾隆朝,督抚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变为正式的长官,而藩臬便失去行政上的独立性,乾隆十三年就被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员,最终形成了“以督抚总制藩司,以藩司主管钱粮”的行政体制。其具体职掌是:“掌一省之政,司钱谷之出纳。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布,以达于有司。阖省僚属,以时颁其禄俸,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报督抚以达于吏部。十年会户版,均税役,登民数、田数,以达于户部。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会议经画定,报于督抚而行之。”《大清职官迁除录》则将其简明扼要地概括为:布政使“掌全省财富,核官吏,宣教化,课农桑,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可见,布政使在清代在地方行政体系中仍具有重要职权,对一省的财政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决策权。 而布政使是如何运行在地方管理中的职权的呢?在本文的第二章到第五章中,就以福建布政使作为研究的中心,重点考察了乾隆朝布政使制度的一系列发展变化。通过对乾隆朝福建布政使的设置、沿革、历任官员的变化情况及与布政使有关的大案、布政使在福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总结乾隆朝布政使设置的一些规律性的特点,从而通过对这一专题的研究使整个清代官制的研究更为全面、丰富。应该说,布政使在地方行政中的地位及作用的一系列发展变化,正好符合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监控的要求。特别是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控制的角度上来说,乾隆皇帝总结明代及前朝布政使制度的经验教训,因革损益,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地方财政管理系统,突出了钱粮的重要性,甚至在司法之上,所以,乾隆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布政使在钱粮管理上的重要性,布政使基本上就相当于一省的财政部长,在地方的财政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乾隆统治的六十年时间里,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布政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其主要负责管理全省钱粮收支,但仍然负有察吏安民之责,所以,这实行这两大职权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查核程序和奏销等制度,较为有效地防止了各种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为了保证布政使本身的廉洁自律,乾隆帝又制定了严格的甄选和考核奖惩制度,并在其周围建立了一个以他为中心、层层监控的监察网,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以加强对其控制,诸如严格的地区回避制度等做法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实际上,这种层层相因的监察体制,又使督抚及臬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他们既有主从关系,又互相牵制,特别是布政使对督抚还有越级上折参劾之权,对督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正是布政使设置上的这些特点,导致了乾隆一朝布政使与总督、巡抚、按察使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最终酿成了一系列布政使贪污受贿大案。以乾隆六十年的福建大案为例,在这一大狱中,身为布政使的伊辙布知情不报,虚报亏缺,且串通库吏周经,侵贪帑项,最终受到了严惩。这也反映出当时布政使设置上的两大弊端,即职权太重但仍要受督抚管制。 当然,不可否认乾隆朝布政使制在各个方面与清初相比,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各项制度都要完备一些,特别是在甄选、考核方面,已经是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了。但这却无法从根本上排除封建职僚体制的痈疾。伊辙布一案,再一次证明了封建王朝以其腐朽制度的本质,自己养痈,又靠自己挤脓,救于此,复病于彼,既不能防患于未然,皇帝个人的“明察秋毫”原本就是靠不住的,而“子民”们却无权监督,闹到不可收拾时,人民的苦难更加深了。所以,“它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清王朝被推翻,它便成了历史的陈迹”。 乾隆朝布政使制度的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再严密的管理机制都有其疏漏之处,那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而肆无忌惮地贪污舞弊。因此,从现实意义来讲,要惩治贪污,中央不仅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察制度,还应该加强对各级官员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自身的修养,使其不断自律,以贪污为耻,自觉拒绝贪污腐败行为,从而达到使真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