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亚油酸黄红麻种质筛选与保健食用油精炼工艺研究
【6h】

高亚油酸黄红麻种质筛选与保健食用油精炼工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1.前言

2.文献综述

2.1黄红麻综合利用前景

2.2主要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来源及其生理功能

2.2.1油酸

2.2.2亚油酸

2.2.3 Y—亚麻酸

2.2.4 α—亚麻酸

2.2.5花生四烯酸

2.2.6 EPA(--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2.2.7共轭亚油酸

2.3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3.材料与方法

3.1实验材料

3.2实验试剂

3.3主要实验仪器

3.4实验方法

3.4.1黄红麻油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3.4.2黄红麻油脂理化性质的测定及测试标准

3.4.3黄红麻油脂脂肪酸成分分析

3.4.4黄红麻籽含油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结果统计学分析

3.4.5高亚油酸黄红麻保健食用油生产工艺研究

4.结果与分析

4.1黄红麻籽的含油量测定分析

4.2红麻籽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4.3黄红麻籽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4.4黄红麻种子含油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4.5黄红麻品种籽油含油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聚类分析结果

4.6高亚油酸黄红麻保健食用油生产工艺研究结果

5.小结与讨论

5.1关于高亚油酸黄红麻种质筛选

5.2关于黄红麻种子含油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相关性

5.3关于黄红麻品种含油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聚类分析

5.4关于黄红麻保健用油精炼工艺

5.5关于新型黄红麻食用油开发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以特异种质资源多用途功能鉴定为重点,开展食用、药用麻类种质的筛选与利用已成为一个颇受重视的研究方向。为拓展黄红麻多用途综合利用领域及黄红麻食用保健籽油的深加工,本文以5个黄麻品种,即福孟1号、梅峰4号、179号、新选1号、681,以及7个红麻品种,即福红航1号、福红航3号、福红航4号、福红991、福红952、金光无刺裂叶(金光1号)、金光无刺(圆叶)共12个品种黄红麻种籽为材料,通过对黄红麻籽的含油量、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筛选高亚油酸黄红麻种质资源,并对新型黄红麻食用保健油精炼工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 1.以索氏抽提法测定12个黄红麻品种种籽的含油量,并与部分常用油料作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金光1号”、“福红952”、“福红991”等品种的含油量较高,比大豆(17%)、棉籽(18%)等高出许多,尤其“金光1号”的含油量最高,达到23.4%,且其种子产量可达2550kg/hm2,是普通红麻品种的2倍以上,是油麻特用优良品种。 2.按照国家油脂测定标准,对红麻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红麻籽油的各项指标均符合“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可作为食用油进行开发。 3.利用气相色谱法对“金光1号”“福红952”、“福红991”等12个黄红麻品种籽油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红麻籽油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新型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为主,亚油酸(C18:2)含量在46%~65%之间,“金光1号”、“福红952”、“福红991”、“新选1号”“681”、“黄麻179号”等品种的亚油酸(C18:2)含量较高,显示了黄红麻籽油的食用和医疗保健价值。 4.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本研究已检测的7个红麻品种及已见公开报道[11]的8个国外红麻品种,和5个黄麻品种籽油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成分的数据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成分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含油量和亚麻酸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软脂酸和亚油酸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之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 5.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欧氏距离类平均法(UPGMA),根据籽油含油量和不同脂肪酸组成成分对本研究已检测的7个红麻品种及已见公开报道[11]的8个国外红麻品种,和5个黄麻品种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当在取值为6.49的位置上作切割线L2可以把15个红麻品种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之间主要表现为亚油酸含量的高低差异。在取值为2.37的位置上作切割线L,可以把5个黄麻品种分为三个类群,各类群之间主要表现为亚油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高低差异。 6.为了优化黄红麻保健食用油精炼工艺,提高精炼效率,改善保健食用油的理化指标,本研究以碱液浓度、超碱量、碱炼温度和水化加水量为因素,设计L16(4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保健食用油精炼过程中,超碱量、碱炼温度对碱炼效果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而水化加水量和碱液浓度对碱炼效果影响不显著,但碱炼温度与碱液浓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极显著。并确定了碱液浓度为8%、超碱量为油重的0.3%、水化加水量为油重的3%、碱炼温度为60℃为最佳工艺条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