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革兰氏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6h】

革兰氏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敏试验及泵抑制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活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与步骤

3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表型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与步骤

3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与步骤

3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本课题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反义寡核苷酸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研究医院感染G-B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特征、耐药细菌分布及耐药机制。方法:随机收集临床分离的57株耐PIP G-B。测定临床常用抗菌药的MIC;检测泵抑制剂CCCP对MIC的影响;β-内酰胺酶的定性检测及酶活性测定;IEF测定β-内酰胺酶pI和酶抑制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产AmpC酶菌株和产MBL菌株;PCR扩增检测blaSHV、blaTEM、blaCTX-M、ampC、blaIMP-1、blaVIM-1基因;ampC基因扩增产物的D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研究表明:1.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是最常见的对PIP耐药的临床分离G-B。2.产生β-内酰胺酶是G-B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而产生ESBLs、AmpC酶、MBL导致G-B高度耐药。此外少数细菌还存在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外排机制。3.产ESBLs和产AmpC酶分别是大肠埃希氏菌和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ampC基因均起源于阴沟肠杆菌ECLC074的ampC基因,并存在AmpC酶氨基酸残基的变异。4.耐药G-B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FQNS抗菌药呈现多重耐药。5.IMP是治疗耐药G-B引起的感染最有效的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是治疗耐药非发酵杆菌所致感染的有效药物;AMK可用于治疗持续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