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血压患者ACEI或ARB治疗后醛固酮逃逸的对比研究
【6h】

高血压患者ACEI或ARB治疗后醛固酮逃逸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后,是否存在醛固酮逃现象及其区别。
  研究方法:入选123例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组(61例)和贝那普利组(62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的血压变化和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活性,分析治疗前后PRA、AngⅡ、Ald的变化规律,比较两组醛固酮逃逸的差别。
  结果:(1)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其血压下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贝那普利组治疗1、3、6个月后血浆PRA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血浆AngⅡ活性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血浆AngⅡ升高,逐渐接近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ld治疗1个月后显著下降(P<0.05),治疗3个月后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该组62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有24例并发醛固酮逃逸,发生率约为39%。(3)缬沙坦组血浆PRA活性治疗1、3、6个月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血浆AngII活性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ld治疗1个月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继续下降,治疗6个月后血浆Ald有所升高,但仍低于治疗前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长期(3个月以上)使用ACEI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部分患者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ARB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醛固酮逃逸,但其逃逸的程度比ACEI轻,出现逃逸的时间比ACEI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