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涎腺疾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研究
【6h】

涎腺疾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点与MSCT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第二部分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文献综述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诊断与治疗进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点与MS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特征对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01月~2012年0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情况及MSCT影像特征,在adw4.4工作站上对图像进行观察和测量,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同时对发生于小涎腺(腭部及颊部)病灶采用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
   结果:47例多形性腺瘤患者中,89.4%(42)为单发,10.6%(5/47)为单侧多发;59.6%(28/47)位于腮腺,17.0%(8/47)位于颌下腺,14.9%(7/47)位于腭部小涎腺,8.5%(4/47)位于颊部小涎腺;术中见27.7%(13/47)病灶与周围结构有粘连,10.6%(5/47)包膜不完整,19.1%(9/47)表面扪及结节。涎腺多形性腺瘤在MSCT上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本组病例仅14.9%(7/47)病例发生囊变,其中6例位于腮腺,以术后复发及多发者最常见,颌腺及腭部病灶均未见囊变者,增强后95.7%(45/47)表现为延迟强化(延迟180s)。其中4例发生于硬腭者,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利用三维重组技术行MPR及VR图像后处理,不仅可提高病灶的检出,还可清晰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邻近骨质的改变。
   结论:涎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多表现为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肿块,增强后呈持续性强化为其特征性改变,发生于硬腭者病灶多较小,应常规应用三维重组技术显示病灶及邻近骨质的改变,提高术前诊断率。
   第二部分腮腺淋巴结结核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腮腺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及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2012.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观测病灶的形态、数目、大小、分布、强化方式及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分布。
   结果:12例患者中,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68±10岁,病程4天至14个月不等,腮腺区无痛性肿块10例(83.3%),同时伴有双肺及脊柱结核1例(8.3%),耳前区流脓1月1例(8.3%)。12例共检出23个病灶,均位于腮腺上极或下极浅叶,单发7例(58.3%),多发5例(41.7%),8个(34.8%)病灶呈类圆形,15个(65.2%)病灶呈不规则形,长径为0.6-3.0cm,12例患者均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同侧ⅡA区(91.7%)、ⅡB区(75%)及颈外侧浅(66.7%)淋巴结肿大最常见。4个(17.4%)病灶累及邻近皮肤。8例行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9个病灶,共4种强化方式:1个(11.1%)呈环形强化,4个(44.4%)呈花环状强化,3个(33.3%)呈局部囊变结节强化,1个(11.1%)呈实性结节强化,时间密度曲线(TDC)多呈上升持续型(77.8%),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检查,共检出14个病灶,呈稍长T1等及稍长T2WI信号,D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后呈环形强化,灶周软组织水肿。
   结论:腮腺淋巴结结核多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好发于腮腺上极或下极浅叶,增强后多呈环形、花环状、局部囊变结节及实性结节强化,TDC多呈上升持续型,多伴有同侧颈部ⅡA、ⅡB区及颈外侧浅淋巴结肿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