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构建HFA动物模型研究粪便菌群在CMPA发生中的作用
【6h】

构建HFA动物模型研究粪便菌群在CMPA发生中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1材料

1.1实验动物

1.2供体婴儿粪便

1.3主要试剂

1.4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1.5主要溶液配制

2方法

2.1粪便供体筛选及样品收集

2.2粪便培养及质谱分析

2.3 HFA动物模型构建

2.4实验分组

2.5观察指标

2.6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CMPA菌群人源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3.2粪便菌群在CMPA发生中的作用

3.3双歧杆菌属在供体和移植小鼠粪菌中的分布情况

4讨论

4.1 CMPA粪菌供体的筛选

4.3粪便菌群的变化可能是CMPA发生的始动因素,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其中的免疫调节机制

4.4食物过敏的敏感性可通过粪菌移植的方式在不同种属的宿主间水平传递

4.5双歧杆菌属中的某些特定菌种可能参与CMPA发生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粪便菌群与食物过敏关系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展开▼

摘要

目的:将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和正常婴儿的粪便菌群分别移植给无菌小鼠后,构建菌群人源化小鼠模型,观察移植小鼠对牛奶蛋白的反应,探究粪便菌群在牛奶蛋白过敏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专科临床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cow’ milk protein allergy, CMPA)且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婴儿粪便(I-CMPA组),同时收集该院儿保科体检的、无胃肠道症状且无过敏性疾病的正常婴儿粪便(I-NC组),分别移植给无菌小鼠后为过敏移植小鼠组(M-CMPA组)和正常移植小鼠组(M-NC组),两组移植小鼠均用婴儿配方奶粉喂养。14天后,用Illumi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菌群的定植规律和变化情况、观察移植小鼠的临床表现、HE染色观察空肠组织的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细胞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
  结果:(1)Illumina测序结果分析显示,供体粪菌间的优势菌不同,且I-CMPA组菌属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I-NC组低。粪菌移植14天后,I-CMPA组中的重要组分能在无菌小鼠肠道内较好维持;两组移植小鼠的菌群结构差异明显,菌属水平主成分分析(PCA)图和层级聚类分析图中两组均能独立分开。组间差异物种分析结果显示:I-CMPA组与M-CMPA组中双歧杆菌属的比例均高于其对照组;(2)用婴儿配方奶粉喂养后,M-CMPA组出现肛门红肿、粪便变稀等表现,而M-NC组没有出现类似的表现;(3)HE染色可见M-CMPA组较M-NC组出现明显的空肠绒毛上皮细胞局灶性脱落,绒毛连续性破坏和炎症细胞浸润;(4)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M-CMPA组脾脏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较M-NC组降低。
  结论:(1)HFA小鼠能较好地模拟CMPA婴儿的肠道微生物区系,该HFA模型为粪便菌群与CMPA的关系及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2)粪便菌群的差异使移植小鼠对牛奶蛋白的反应不同,粪便菌群的变化可能是CMPA发生的始动因素,食物过敏的敏感性可通过粪菌移植的方式在不同种属的宿主间水平传递;(3)双歧杆菌属中的某些特定菌种可能参与CMPA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