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Dodson法对中国西南地区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6h】

基于Dodson法对中国西南地区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方法

1.3 数据收集及处理

2 结果

2.1 分组比较情况

2.2 感染来源及累及间隙

2.3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2.4 治疗及效果

3. 讨论

3.1 儿童MSI年龄特点

3.2 儿童MSI感染来源

3.3 儿童MSI的常见病原菌及其相应抗生素的选择

3.4 儿童MSI的治疗原则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现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解剖区域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为今后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系回顾性研究。
  1.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住院患儿临床资料。44例患儿符合以下标准:
  1)出、入院主要诊断符合ICD-10编码中颌面部各间隙感染诊断。
  2)所有病历均有详细的临床病史、治疗记录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
  2.依据颌面部各间隙解剖区域不同,运用Dodson分类法以牙合平面将颌面部分为面上份组和面下份组。对44例患儿的基本信息、感染累及的间隙部位以及感染源、入院前是否存在不规范用药、入院前全身症状、入院前局部症状持续时间、入院时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入院后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探讨其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1.面上份感染组和面下份感染组的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2.76±2.42)和(5.11±3.69)岁,面上份感染组发病年龄显著低于面下份感染组(P=0.035)。
  2.入院前局部症状持续时间面上份感染组和面下份感染组分别为(3.38±1.82)和(7.61±4.52)天,入院前局部症状持续时间面上份感染组明显较面下份感染组短(P=0.001)。
  3.面上份感染组患儿最常见感染源为损伤源性(56.25%),其次为牙源性(31.25%)和腺源性(12.5%);面下份感染组最常见感染源为腺源性(57.14%),其次为牙源性(32.14%)和损伤源性(7.14%);面上份组损伤源性感染率显著高于面下份组,而面下份感染组腺源性感染率显著高于面上份组(P=0.000)。
  4.面上份组中颊间隙感染最常见(68.75%),面下份感染组中最常见的是颌下间隙感染(35.72%)和咬肌间隙感染(28.57%)。
  5.面上份感染中保守治疗率62.5%,手术治疗率37.5%。面下份感染保守治疗率14.29%,手术治疗率85.71%。面上份感染组选择保守治疗方法显著高于面下份感染组,而选择手术治疗方法较面下份感染组显著减少(P=0.001)。两组患儿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7.7%。两组治疗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6.两组患儿性别比例、入院前不规范用药、入院时全身症状及体温、白细胞计数等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不同解剖区域的颌面部间隙感染其发病年龄、感染部位及来源、治疗方法等均存在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