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爱与死: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十诫》的叙事伦理研究
【6h】

爱与死: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十诫》的叙事伦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引言

1.1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 课题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

1.3 叙事伦理的批评方法

2 从“政治化”到“形而上”:基耶斯洛夫斯基与《十诫》

2.1从纪录片走向剧情片

2.2从纪实主义走向表现主义

3 《十诫》的现象学叙事

3.1 现象学及现象学叙事

3.2 《十诫》的现象学叙事

4 爱与死——《十诫》的伦理孤独

4.1看与被看/爱与被爱的叙事视角

4.2 无处安顿的爱——三个孤独的个体

4.3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孤独的自杀

4.4 无法触摸的人间温情——孤独的想象

5 《十诫》对中国电影创作的借鉴意义

5.1 叙事:电影作为艺术

5.2 日常生活:叙事的发端

5.3 哲学反思: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影像资料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十诫》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本文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展开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作品《十诫》的研究,探讨了《十诫》中爱与死的伦理主题。
  第一章引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外对《十诫》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二部分论述了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论文对《十诫》的研究将弥补国内外对《十诫》研究较少的现状,并且笔者希望论文对《十诫》的研究可以影响和改变目前中国电影的创作;第三部分笔者详细梳理了论文所使用的叙事伦理的批评方法。
  第二章论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创作的转向与《十诫》的关系。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创作存在从关注“政治化”的领域到对日常生活“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的转向,《十诫》是这种转向的过渡性作品。基耶斯洛夫斯基这种创作转向外在表征为两种路径:一是创作体裁从纪录片转向了剧情片,二是创作风格从纪实主义转向了表现主义。
  第三章论述了十诫的现象学叙事。论文试图尝试将现象学的三大方法——悬置、返回生活世界、返回语言或描述应用于《十诫》的叙事分析中。为了界定现象学叙事以及论述《十诫》的现象学叙事,论文首先对现象学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扼要地阐述,作为现象学“本质直观”方法的悬置、返回生活世界、返回语言或描述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接下来论文对现象学叙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为下文分析《十诫》的现象学叙事奠定学理上的依据。本章的最后详细论述了《十诫》是如何进行现象学叙事的,这种叙事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四章与第三章紧密相连,叙事与伦理本就具有互动关系,《十诫》的现象学叙事是暗含着一定的伦理指向的,因此本章在现象学叙事的基础上论述了《十诫》对现代性伦理的反思:爱的艰难和死的虚无。
  第五章在以上四章的基础上,论述了《十诫》对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借鉴意义。论文阐述了当下中国电影存在的主要弊端:叙事能力的丧失、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意识的缺乏以及娱乐化过度的现状。基于这样的现状,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显示出其强大的借鉴意义。应该说,第五章是基于以上四章内容之上的、从现实的角度对《十诫》的应用意义的论述,是对以上四章的总结和升华。
  综上所述,论文对《十诫》的现象学叙事分析和建立在这种叙事之上的伦理反思是本文的学术价值所在;从当下中国电影的根本症结出发,对《十诫》的借鉴意义的论述是本文的应用意义所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十诫》从日常生活出发,对现代社会中真实的个人的关注和对现代性伦理的哲学思考是《十诫》魅力日益剧增的原因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