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央气象局《天气旬报》研究(1942-1947)
【6h】

中央气象局《天气旬报》研究(1942-1947)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兴起与气象刊物的出现

2.1 晚清时期中国气象事业的兴起

2.2 民国时期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气象刊物的出现与发展

3 《天气旬报》的创刊与演变

3.1 《天气旬报》创刊

3.2 《天气旬报》测候城市的变化及雾天分析

3.3 《天气旬报》气象要素分析

4 《天气旬报》的贡献、特点与局限

4.1 《天气旬报》为抗战后方经济建设提供气象服务

4.2 《天气旬报》为抗战军事提供气象信息

4.3《天气旬报》雾天统计与重庆大轰炸零星轰炸阶段分析(1942——1945)

4.4 《天气旬报》的特点与局限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中央气象局暂行组织规程》

附录C:1947年中央气象局设置

附录D:《天气旬报》各旬各省测候城市数量表

附录E:《天气旬报》特殊天气统计表(1942年3月至1943年2月)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国的气象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封建王朝设立的观测机构留下了丰富的气象知识和资料,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的传教士首先来到中国,以传教、传播西方文化、科技等友好方式为主进行交流。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陆续来到中国,侵略的同时亦插手中国的内政,由西方侵略者主导的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由此开始。西方侵略者在中国设立各种气象机构,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成立使得一部分进步人士进入国家管理阶层,气象事业得到他们的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机构的建设都提上日程,但受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气象事业发展缓慢且杂乱无章,这一时期仍有部分帝国主义插手中国的气象事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建立全国性的气象主管部门的条件成熟,众多气象学家亦纷纷响应,但依旧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九一八事变后,时局更加不稳,气象工作者更加有心无力。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气象机构大多也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随着战局的稳定和气象对战争的重要性的突出,统一规划、管理全国气象事业的行政机关——中央气象局成立。
  中央气象局成立后不久,即发行《全国天气旬报》,简称《天气旬报》,受战争环境影响,《天气旬报》以服务军事为主,其他部门获取《天气旬报》有严格的规定。《天气旬报》中涉及到的测候城市数量分为5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受战争影响测候城市数量有所减少,其他时期皆为缓慢发展状态。《天气旬报》对雾天、霾、沙尘等特殊天气的统计是其最大特点,其中对雾天的统计又和当时的重庆大轰炸有所关联。《天气旬报》亦存在分布范围小、测候城市分布不均衡、个别城市持续性差、结构较为单一等不足。
  《天气旬报》的创刊和重庆大轰炸进入零星轰炸阶段时间相近,重庆多雾的天气决定了战争双方对天气都尤为重视。重庆大轰炸前期,日机数量多,明显占据优势,而重庆的防空力量才刚刚开始部署,在这一时期,日机利用晴天方便观察对重庆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战略性轰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空军力量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对重庆的轰炸大大减少,进入零星轰炸阶段,此时的重庆防空力量得到加强,同时又得益于盟军支援战机和训练飞行员,实力有所加强,这一时期日军对重庆的轰炸时间进行了调整,利用雾天掩护日机轰炸。《天气旬报》在大后方建设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