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安全驾驶的客运车辆智能控速研究
【6h】

基于安全驾驶的客运车辆智能控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途客车限速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车辆行驶速度影响因素

2.1.1 人的驾驶特性

2.1.2 车辆因素

2.1.3 道路条件

2.1.4 环境因素

2.2 车速与交通安全的相关性

2.2.1 车速与交通事故

2.2.2 限速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2.2.3 长途客车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2.2.4 车速选择不当导致交通事故的典型案例

2.3 长途客车限速现状与问题分析

2.3.1 国家的相关政策与规定

2.3.2 常见的几种限速模式

2.3.3 长途客车限速现状与实现途径

2.3.4 长途客车限速现存问题分析

2.4 长途客车智能可变限速理念

2.4.1 长途客车智能可变限速理念的提出

2.4.2 长途客车智能可变限速实现途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途客车智能可变限速模型研究

3.1 智能可变限速模型建立需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基于不同限速需求的智能可变限速策略

3.3 模型条件设置

3.3.1 车速资料分类统计

3.3.2 长途客车速度“走廊”

3.3.3 限速区及缓冲区的长度设置

3.4 可变限速模型的建立方法

3.4.1 限速值确定

3.4.2 特殊路段限速值的处理

3.4.3 建立可变限速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可变限速系统

4.1 系统框架设计

4.2 几个关键技术

4.2.1 GPS定位技术

4.2.2 地理信息系统

4.2.3 数据传输技术

4.2.4 即时速度与即时点位匹配技术

4.3 系统硬件模块

4.3.1 监控中心硬件模块

4.3.2 车载终端模块

4.4 系统软件设计

4.4.1 GPS数据解析

4.4.2 限速路段自动识别设计

4.4.3 无线通信传输设计

4.4.4 智能可变限速监控设计

4.5 限速模型智能优化调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途客车智能可变限速的工程应用与效果评价

5.1 依托工程简介

5.2 试验条件选定

5.3 实车测试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表1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我国长途客车交通安全形势严峻,特别是重特大交通事故屡见不鲜,由此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十分惨重。统计显示,大多数长途客车事故均与车速选择不当相关,由此构成了巨大的交通安全威胁。尽管国家运管部门已强制要求长途客车安装GPS监控系统,但由于目前客车监控系统中的速度管理策略普遍存在不足,速度控制仍然成为长途客车交通安全方面的巨大隐患。本文在对长途客车速度管理不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客车智能可变限速理念,从长途客车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智能可变限速模型建立、客车监控系统改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首先,提出了客车智能可变限速的理念。结合车速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分析,总结了速度管理对交通安全带来的重要影响;在长途客车事故案例及事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客车智能可变限速的理念,并确定了实现途径。
  其次,对智能可变限速模型的建立进行了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单层排序的方法,得出了影响客车速度的四个关键性因子:驾驶人、行车方向、行车天气、昼夜;根据四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驾驶人差异性智能可变限速模型、基于行驶方向特征差异性的智能可变限速模型、基于气候差异性的智能可变限速模型、基于昼夜差异性的智能可变限速模型四种模型;详细论述了差异性限速值的制定方法,完成了智能可变限速模型的构建。
  再次,提出了客车速度监控系统完善思路和实现途径。在监控系统几个关键技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长途客车智能可变限速的思路,对系统硬件、软件进行了改善设计,并提出了限速模型的智能优化调整方法。
  最后,对客车智能可变限速策略进行了工程应用和效果评价。以渝万客运班线以及重庆索美智能交通公司的客车监控系统为依托,对智能可变限速技术进行了实车应用测试,进行了初步的效果评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