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财政体制演变中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研究
【6h】

公共财政体制演变中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财政体制研究

1.2.1 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1.2.2 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1.2.3 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

1.2.4 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研究贡献和创新

2 公共财政体制相关理论及借鉴

2.1 制度变迁理论

2.1.1 有效的制度变迁

2.1.2 制度变迁的过程

2.1.3 制度变迁的均衡

2.1.4 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

2.2 博弈理论

2.2.1 博弈论概述

2.2.2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属性

2.2.3 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关系博弈模型分析

2.3 行为曲线模型

2.4 国际公共财政体制模式

3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历史沿革

3.1 我国财政体制的变迁历程

3.1.1 高度集中、统收统支阶段(1950年-1952年)

3.1.2 划分收支、分类分成阶段(1953年-1957年)

3.1.3 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1958年-1979年)

3.1.4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阶段(1980年-1993年)

3.1.5 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1994年至今)

3.2 我国现行公共财政体制弊端

3.2.1 财权和事权划分不对称,各级政府存在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

3.2.2 税权和收入划分不尽合理

3.2.3 转移支付力度有限,地区间财政不平衡程度过高

3.2.4 政府层级过多,基层政府缺乏充裕的财源

3.2.5 行政垂直集权与财政分权相冲突,地方财政缺乏自主权

3.2.6 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够完善

3.2.7 财政体制的法制化程度不高

3.3 我国财政体制的阶段性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关联影响

4 案例:重庆财政体制实证分析

4.1 重庆财政体制的历史沿革

4.2 各时期财政体制下的重庆财政收入结构及其反映的地方政府行为

4.2.1 个案系统分析主要指标

4.2.2 包干制财政体制之前的重庆财政收入结构及其反映的地方政府行为

4.2.3 包干制下的重庆财政收入结构及政府行为

4.2.4 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的重庆收入结构和政府行为

5 财政体制改革设想

5.1 政府间财政关系立法

5.2 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

5.3 改革税收制度,建立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增长机制

5.4 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公共财政体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又是整个财政体制的核心。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中国财政体制也呈现出不断变迁的特点。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完善,经历了由高度集中、一灶吃饭到分级管理、分权分税的发展过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地方财政的激励机制影响他们的行为,进而对经济增长、投资和效率产生影响。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尤其是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以来,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逐步规范,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为社会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发展差距客观上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如何确立一套符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财政体制,是我国目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现有财政体制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回顾总结了我国公共财政体制自1950年以来的变迁过程,并分析各个时期不同背景和特点。同时,运用博弈论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对制度变迁中各阶段两级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了剖析,从而发现我国现有公共财政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此基础上,文章还通过重庆市财政体制案例分析,即我国建国以来由高度集中、一灶吃饭到分级管理、分权分税的多次财政体制改革变迁中,重庆财政1950年以来不同时期财政体制调整变化所带来的收入变化,以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试图从预算内收入与预算外收入的相应变化及市本级财政与区县财政关系的相应变化,通过互动行为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体制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特殊情况以及逐利的短期化行为。最后,结合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提出集权与分权的平衡及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产生的设想,并从一个侧面为中国今后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出思考和建议,强调需对整个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系统化的调整与规范,逐步划清政府事权,减少财政层级,完善地方税体系,改进转移支付制度安排,并推动配套改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