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市主城区二氧化硫地面浓度场分布特征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6h】

重庆市主城区二氧化硫地面浓度场分布特征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二氧化硫污染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内容

1.3.3技术路线

2研究区域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2.1.2气候特征

2.1.3地形特征

2.2社会环境概况

2.2.1行政区划

2.2.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3能源利用情况

2.4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

3主城二氧化硫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3.1模型选择

3.1.1 ADMS模型简介

3.1.2参数设定

3.1.3模型验证

3.2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

3.2.1排放源分类

3.2.2污染源调查统计

3.3主城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特征

3.3.1时间分布

3.3.2空间变化

3.3.3各类污染源对主城区的贡献分担率特征

4污染成因分析

4.1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4.2极其不利的扩散条件

4.2.1特殊的地形结构

4.2.2静风频率高、小风层厚度大

4.2.3城市热岛环流

4.3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4.4周边地区的影响

4.5环境监管有待加强

5主城二氧化硫总量控制

5.1容量总量控制理论框架

5.2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测算

5.2.1计算范围

5.2.2计算基准年和规划年

5.2.3主要思路

5.2.4规划控制点及环境目标

5.2.5计算方法

5.3容量测算结果与分析

5.3.1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5.3.2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5.4总量控制目标确定

6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措施

6.1实施区域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排放

6.2严格实行国家排放标准

6.3积极推进20蒸吨/时以上燃煤锅炉的综合污染治理

6.4继续推进清洁能源工程,优化能源结构

6.5执行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的地方标准

6.6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

6.6.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6.6.2合理调整城市布局

6.7加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控体系建设

6.7.1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

6.7.2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设

6.8建立空气质量管理系统

6.9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6.10严格环境执法,增加环境投资

6.10.1加强法制队伍建设

6.10.2强化管理机制

6.10.3加大环境投资力度

6.11其他措施

6.11.1严格控制电煤中硫的含量

6.11.2制度保障

6.11.3经济政策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重庆市2005年污染源调查数据为依据,利用大气扩散模型ADMS-Urban对主城区浓度场进行了模拟,并结合2000-2006年的自动站点的监测数据,对主城区的二氧化硫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①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从时间分布来说,小时值变化中工业点源、工业面源和民用面源均呈“V”形分布,即白天低晚上高。 全年日均值呈多峰形变化,从三种源对合计值的贡献来看,工业点源贡献最大。 对于季变化,监测和模拟结果均表明,主城区一、四季度浓度较高,二、三季度较低。 对于空间变化,监测和模拟结果均显示,主城区二氧化硫高浓度区主要分布在中梁山及南山之间的大渡口及巴南区。 从三种源对二氧化硫浓度值的贡献来看,工业点源贡献最大,民用面源其次,工业面源最小;从不同类型污染源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浓度贡献值来看,民用面源的贡献值最大,其次是工业面源,工业点源较低。 ②主城区二氧化硫污染的成因主城区的二氧化硫污染,主要受污染物排放量大、不利的扩散条件、有限的大气容量、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周边地区及环境监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③总量控制 在建立基于最大环境容量方案的污染物大气环境容量模型的基础上,对主城区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按三种情景进行了测算,通过对三种情景的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出目标年度2010年的总量控制目标和主城九区各控制单元的分配方案。 ④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措施本文根据重庆市自身的特点,从环境管理、环境执法、工程治理、能源结构、产业和城市布局、监控体系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