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研究
【6h】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公共文化

1.3.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1.3.3 提供模式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的必要性

2.1 传统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困境

2.1.1 传统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2.1.2 传统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境

2.2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的现实意义

2.2.1 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需要

2.2.2 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需要

2.2.3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3章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的实践探索

3.1 政府向社会购买农村文化服务的探索

3.2 多级政府联合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索

3.3 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

第4章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的比较分析

4.1 政府权威型提供模式

4.1.1 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地位

4.1.2 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方式

4.2 市场营利型提供模式

4.2.1 市场主体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与局限

4.2.2 市场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结构

4.3 社会非营利型提供模式

4.3.1 社会主体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趋势

4.3.2 社会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结构

4.4 多元主体复合提供模式

4.4.1 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

4.4.2 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

4.4.3 市场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

4.5 各类提供模式之间的比较分析

第5章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的具体选择

5.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选择

5.1.1 农村纯公益性文化服务与提供模式选择

5.1.2 农村准公益性文化服务与提供模式选择

5.1.3 农村经营性文化服务与提供模式选择

5.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同地区的模式选择

5.2.1 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提供模式的选择

5.2.2 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提供模式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2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日益融合,逐渐趋于一体化,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推动着整个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012年,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面向基层继续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重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我国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如何切实提高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效率,找到一条适合不同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之路,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强调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这为我们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在分析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典型省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做法与经验,论文重点在于通过对政府权威型提供模式、市场营利型提供模式、社会非营利型提供模式的分析,力求对各提供模式的特点与适用领域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进而提出介于三种模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多元主体复合提供模式。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提供主体和提供模式上的选择,力求充分发挥各提供模式的优势,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建设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