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身份重建之路:《所罗门之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6h】

身份重建之路:《所罗门之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oni Morrison and Her Works

1.2 Literature Review on Song of Solomon

1.3 Introduction of Post-colonialism

1.4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Blacks Who Are Influenced by White Culture Hegemony

2.1 Macon’s Assimilation of White Culture

2.2 Ruth’s Torment from Patriarchy

Chapter Three Blacks Who Are Affected by Racism

3.1 Guitar’s Hatred to the Whites

3.2 Hagar’s Surrender to Racism

Chapter Four Blacks Who Reconstruct Their Identities

4.1 Milkman’s Re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4.2 Pilate’s Hold of Identit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致谢

参考文献

Appendix

展开▼

摘要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通过小说展现了莫里森对当代黑人的忧虑:作为他者的黑人们在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和种族主义的压迫下,他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从文化和种族两个方面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进行解读。首先,从白人文化霸权角度出发,探讨白人文化对梅肯和露丝的影响。梅肯主动接受白人文化,追逐财富积累,获得成功,却以家庭破碎,精神空虚和身份丧失为代价;露丝被动接受父权制的教育,形成软弱、扭曲、依赖人的性格,最终导致婚姻不幸、身份迷失。其次,从种族方面阐释吉他和哈加尔的种族烙印。生活经历和背景让吉他对种族迫害有深刻了解,引导他加入暴力组织“七天”,并扭曲了他的黑人身份;缺乏黑人文化的精神教育,内心殖民化了白人审美观的哈加尔迷失了自我,最终死亡。最后,作者分析了在白人社会幸存下来的派拉特和奶娃。与非洲文化脱轨,奶娃物质富裕,精神空虚。随后的发掘家族历史,理解和接受非洲文化帮助他重塑了身份;被孤立于社区和社会之外,派拉特坚持非洲生活方式,传承非洲文化,以和谐、人道主义态度对待人际关系和种族主义,确立了自己的身份。
  通过对小说中黑人身份寻求困境的讨论,剖析了导致黑人身份困境的根源,本文揭示了莫里森试图构建的的黑人身份重构之路:只有保留、继承、发展传统非洲文化,维持和谐的家庭和社区关系,采取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种族问题,黑人才能重构种族身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