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侯咏电影艺术研究
【6h】

侯咏电影艺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童年经历影响影像风格

2.1 侯咏成长经历分析

2.2 鲜明的摄影造型元素

2.3 浓重的绘画表现形式

2.4 早期作品的人文关怀

3“飘在空中的云”同乡土气息的罗曼蒂克

3.1 纪实风格灵魂的体现——《一个都不能少》

3.2 印象画派摄影表意的追求——《我的父亲母亲》

4“厚积薄发”当导演是种表达思想的方式

4.1 老上海人物命运的诠释——《茉莉花开》

4.2 侯咏电影里的中国梦——《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4.3 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

5 新时期下中国电影对本土文化的寻根

5.1 侯咏电影在求新求变中传统回归

5.2 侯咏与顾长卫电影风格对比

5.3 对本土文化的寻根

6 结 论

7 侯咏作品年表

7.1 电影摄影作品:

7.2 电影导演作品:

7.3 电视剧导演作品:

7.4 城市宣传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展开▼

摘要

侯咏是中国第五代电影摄影师、导演和编剧,在同为第五代电影人中是拍摄作品最多,最具有稳定性又最低调的一位。他在电影技术、艺术方面有很多创新,不同电影有不同的风格,各式各样的风格在他的摄影镜头中运用的得心应手。即使现代电影元素越来越多元化,他依然很理性的坚持着摄影为剧情服务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观念,认为摄影之所以要这样拍摄,是因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不是执意的追求画面美。正像侯咏自己说的一个成熟的摄影师学会“放弃美”比“追求美”更见功力。本论文有以下三部分核心内容和创新处。
  首先,本论文从侯咏的童年经历开始分析其童年经历对他本人性格的影响,进而从侯咏的性格解析其电影摄影风格的形成。摄影风格的形成是摄影造型元素中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创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内心经验分不开,侯咏的低调的中庸道德观与他所创作的作品一脉相连,尤其是侯咏电影镜头中所流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其次,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受到西方巴赞等纪实美学的影响,结合中国本土电影特点,形成一种具有本土的美学特色,并掀起一个高潮,也是中国电影本体的回归。侯咏同张艺谋合作的三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和《幸福时光》正处于本土电影美学转变期,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尤其是摄影造型上的突破,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本论点主要研究电影艺术形式的特殊规律性,着手从电影的样式、风格、结构、表现手段、电影语言等问题探讨侯咏电影中的美学观念。
  最后,侯咏电影的高产量是电影界的领军,而高片量并没有影响他的影片质量,相反更多经验的累计,带来了质变的爆发。现如今他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摄影师,还是一位著名的导演。约瑟夫·伦米利曾说:“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能,也不存在没有智能的热情,如果没有勤奋,也不存在热情与才能的结合。”电影艺术的创作是从“生活提炼”,到“艺术构思”,再到“电影创作”的过程,是从真实生活转化为艺术真实的过程。侯咏多年来的创作经验累积最终厚积薄发,转做导演拍摄的电影中传达着对本土文化的倾诉,创作中尤其关注民族性的题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