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氨基酸离子液体混合工质吸收CO2降膜流动及气液界面湍动研究
【6h】

氨基酸离子液体混合工质吸收CO2降膜流动及气液界面湍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符号说明

1 绪 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二氧化碳捕集方法研究现状

1.3基于化学吸收的CO2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2 均匀冷却条件下离子液体-MEA混合工质降膜流动特性

2.1引言

2.2 实验系统及方法

2.3竖直平板上降膜流动特性

2.4竖直槽道上降膜流动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离子液体-MEA混合工质降膜流型及不同流型下的CO2吸收特性

3.1引言

3.2实验系统及方法

3.3不同吸收剂的CO2吸收特性

3.4离子液体-MEA混合工质平板降膜流型转换规律

3.5降膜流型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3.6不同流型下运行参数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3.7本章小结

4 静止液膜传热传质及气液界面现象的实验研究

4.1引言

4.2实验系统及方法

4.3静止液膜中心局部加热条件下界面现象

4.4静止液膜吸收CO2过程界面现象

4.5本章小结

5 非均匀温度场下离子液体-MEA混合工质的降膜流动特性

5.1引言

5.2实验系统及方法

5.3竖直平板上混合工质的降膜流动特性

5.4竖直槽道上混合工质的降膜流动特性

5.5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撰写的论文

B.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C.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研的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CO2的过量排放给人类环境与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CO2的捕集和封存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统计,全球 CO2排放量的40%以上是来自于电厂及其它化石燃料转化活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将针对燃煤电厂的 CO2捕集与封存技术作为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最重要的技术方向。在各种捕集CO2的方法中,降膜吸收法具有气液膜之间相互不贯透、设备压降小、降膜较薄、接触面积大、传质阻力小等优点,特别适合用在电厂烟气流量大,CO2分压低(燃煤电厂的烟气中CO2体积含量为12%-15%)的场合。
  为深入分析新型绿色有机溶剂离子液体(IL)和有机胺混合溶液在降膜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及CO2吸收性能,本文采用四甲基铵甘氨酸离子液体([N1111][Gly])与乙醇胺(MEA)混合溶液作为吸收剂,针对其降膜吸收过程中涉及到的CO2吸收性能、液膜流动特性及传热传质过程中的液膜界面湍动现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①研究了竖直降膜反应器在均匀冷却条件下,5%IL+15%MEA混合溶液在竖直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对比了液膜在竖直平板和竖直槽道内成膜的区别,讨论了液体流量和液膜与平板之间温差对液膜铺展宽度和铺展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液体流量及液膜与平板之间温差的增加,液膜的铺展宽度和面积增加;由于竖直槽道内角区处毛细力作用的影响,使液膜在降膜槽道内的铺展有别于液膜在竖直平板上的铺展,对液膜的铺展面积、液膜流型等有较大的影响;液膜在竖直平板上流动时具有较大的铺展面积;通过水和混合工质的降膜流动特性对比得出,液体物性影响液膜的扩展强度,进而影响液膜的铺展宽度和面积。
  ②对比了四种吸收剂20%MEA、20%IL、5%IL+15%MEA、10%IL+10%MEA(质量比)的CO2吸收性能,从中选择一种性能较好的工质5%IL+15%MEA作为CO2吸收剂,研究了在逆流气体吹扫下,其在降膜反应器中的流型转换规律,给出了流型之间相互转换的临界液体流量,并分析了在不同流型下的 CO2吸收速率、液体利用率和液相传质系数,最后探讨了液体温度、气体流量、气体进口 CO2浓度对CO2吸收速率和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IL+15%MEA每摩尔胺吸收的CO2量达到最大,且相对其他三种吸收剂,5%IL+15%MEA吸收剂更易被完全利用;在降膜流动过程中,随液体流量的改变,液膜呈现溪流、片状流和完整流三种流型,逆流气体提高了液膜流型相互转换的临界液体流量;液膜流型对CO2吸收性能的影响很大,相对溪流和片状流,完整流具有较高的 CO2吸收速率和液体利用率,而液相传质系数却在溪流和片状流下较大;由于接触角的滞后性,在液膜成膜过程中,先以较大的液体流量使液膜在反应器内形成完整流之后,再逐渐减小液体流量至完整流转换成片状流的临界流量,可以使液膜在较小的液体流量下维持完整流,从而达到较高的吸收速率和液体利用率;适当提高吸收剂温度可以提高CO2的吸收速率和脱除效率,而气体流量的改变需要均衡考虑CO2吸收速率和CO2脱除率两者的变化,气体进口CO2浓度的增加可以提高CO2吸收速率,但是对CO2脱除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③采用纹影仪观察了四种工质(H2O、20%MEA、20%IL、5%IL+15%MEA)的静止液膜中心,被单根或双根加热管局部加热时的界面湍动现象,分析了不同温度场对界面对流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梯度下,四种工质界面均呈现清晰的与温度梯度方向一致的滚筒状暗条纹结构,条纹之间相互独立;与纯水相比,当加入乙醇胺MEA或离子液体IL时,局部界面对流结构发生改变;对于每一种工质,随着界面温度梯度的不同,其界面对流结构亦发生改变,当液膜整体温度升高时,由于溶剂的挥发,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的共同作用会影响界面对流形态;相比液膜被单根加热管局部加热时的界面湍动形态,当液膜被双根加热管同时加热时,在两根加热管中心产生了一条分界线,此外,界面温度的非稳态变化导致两根加热管中心的分界线也是在逐渐变化,并不是一条稳定在两根加热管之间的直线。
  ④采用纹影仪观察了三种CO2吸收剂(20%MEA、20%IL、5%IL+15%MEA)在吸收 CO2过程中,由于传质不均引起的界面湍动现象,分析了液膜厚度和气体流量对界面对流形态及液相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局部浓度发生变化导致Marangoni对流可以强化液相传质,使实际液相传质系数远远大于理论的液相传质系数,且?值(实际测量得到的液相传质系数与理论计算得到的液相传质系数之比)与吸收过程紧密相关,随吸收时间的增加,?值先是呈上升趋势,到达峰值后,随之减小;在不同液膜厚度和气体流量下,界面对流形态不同,?值随液膜厚度和气相流量的变化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
  ⑤界面处的微细对流可以强化液膜内的扩散传质,基于此,提出了在液膜表面构造非均匀温度场从而诱导液膜内产生微细对流的方法。采用红外热像仪研究了液膜在局部加热的竖直平板和竖直槽道内流动时的表面温度场分布,探讨了局部加热时液膜破裂的临界温度。结果表明:在竖直槽道内,随局部加热温度的增加,液膜会发生破裂,液膜破裂的临界温度随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相比在横向方向加热,在槽道纵向方向上加热时,液膜表面的温度场分布更加不均匀,且液膜破裂的临界温度大于在横向方向加热时的情况,布置三根加热片时的液膜破裂临界温度大于布置一根时的情况;而在竖直平板上,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观察到液膜的破裂,而是发现了液膜在流动方向上逐渐收缩,随局部加热温度的增加,液膜收缩加剧,液膜铺展面积急剧减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